(經濟觀察)強化監管 “信用中國”建設邁向縱深
中新社北京6月13日電 (王慶凱)優化營商環境和市場監管機制,中國加碼“信用中國”建設。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建相適應的市場監管新機制。
201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簡稱《綱要》)。此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提及信用建設。時隔五年,“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再次成為會議核心議題之一。
首都師范大學信用立法與評估研究中心研究員薛方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設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已成為中國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中國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和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必要步驟。
近年來,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加大力度,對失信主體的懲戒也愈加嚴厲。中國國家信用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范圍內新增失信黑名單主體359萬個,聯合懲戒機制效果不斷顯現。6908人被限制乘坐火車、民用航空器,95.79萬家企業因失信被吊銷工商執照。
中國信息協會信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宋紅光向中新社記者表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通過信用生產、管理、應用來提高社會經濟資源配置效率和質量,優化營商環境,降低社會經濟主體交易成本,防范、化解社會治理和經濟運行風險的一種市場經濟制度創新。
近些年,“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多證合一’改革”“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等系列重大政策在中國相繼出臺。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的排名一年內躍升32位至第46名。
薛方認為,《綱要》發布五年來,中國信用體系建設大致走過了三個階段:從頂層設計到城市信用、行業信用的“塊”與“條”信用體系的第一階段;到信用惠民、信用優企的“信用+”的第二階段;現在走向了與市場監管、“放管服”改革和“轉升優”產業“縱深融合”的第三階段。信用賦能,將成為下一個五年信用體系推進的新使命。
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孫華山1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表示,年底前中國將建成重大危險源企業在線監測和遠程監控系統,加強安全生產誠信體系建設,對存在主觀故意違法違規行為的單位及企業負責人納入“黑名單”管理,實行聯合懲戒。這是中國官方強化信用監管的最新例子。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為中國下一步信用體系建設指明了路徑。會議提出,要建立權威、統一、可查詢的市場主體信用記錄,用好失信聯合懲戒“利劍”,規范設立、認定失信“黑名單”,強化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聯合懲戒。同時推進“互聯網+監管”,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及時發現、預警失信行為,提高監管及時性、精準性。
宋紅光表示,在此基礎上,下一步中國還應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信用監管、法制保障的新型體制機制。完善頂層制度設計,建立全環節監管機制;利用大數據刻畫市場主體信用狀況,為開展信用監管筑牢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