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up id="9uyrv"></sup>
<button id="9uyrv"></button>
<sup id="9uyrv"></sup>
<samp id="9uyrv"><em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em></samp>
<sup id="9uyrv"><div id="9uyrv"></div></sup><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legend></samp>
<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var id="9uyrv"></var></legend></samp>
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張曉艷:為貧困地區送去醫者仁心
發布時間:2019-07-01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點擊:1254

  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張曉艷
  為貧困地區送去醫者仁心

點擊進入下一頁

張曉艷(右二)帶著全國社區醫療服務志愿團在四川省敘永縣義診。

點擊進入下一頁

  張曉艷

  女,漢族,1966年8月出生,民革成員,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張曉艷是2019年中宣部“時代楷模”北京榜樣優秀群體成員,曾榮獲2017年中央文明辦全國“最美志愿者”、2018年首都文明委首都道德模范、2012年北京市婦聯、市人社局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等榮譽。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日前審核確定了由各地和軍隊系統推薦的303名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其中包括北京市10名候選人,他們分別是:為貧困地區送去醫者仁心的張曉艷;科技助老,用青春守護“夕陽”的張佳鑫;追擊歹徒、英勇奪刀的蔡文歲、張少康、周凡凡;公交車上制服持刀扎傷女乘客歹徒的楊帆、趙小偉;帶領農戶共同致富的“豌豆女王”張濤;恪守“企業標準高于國家標準”準則的苑永萍;用創新書寫中國標準的程剛;扎根戈壁為國寶造像的李東方;用豁達和真誠暖三家的王曉旌;為七位老人撐起一片天的田琴。今起,新京報開辟“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欄目,介紹他們的感人事跡。

  “完全沒想到,才幾年時間,志愿團就發展到900多人了!”這個結果讓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張曉艷非常意外,也很欣慰。2015年3月5日張曉艷倡議成立的“全國社區醫療服務志愿團”,如今已經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服務基層次數最多的全國性醫療公益團隊。說起這件事,張曉艷用四個字來形容:超級感動。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便組織醫生走基層

  在張曉艷的記憶中,她最高的日門診量曾達到189人,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刷新了個人紀錄。“那天是周末,本應兩個人出診,但同事病了,我就一個人承擔。大老遠地,人家從外地來看病,你能不給人看嗎?”8個助手,4臺機器,“我保證對每個人都過腦子,但是人太多,不能聊天”,她對患者解釋道。

  張曉艷分析,一方面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人們都想來北京的大醫院看病,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健康意識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醫院接診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總是源源不斷。

  以前張曉艷總是埋頭干活,2013年當選為市人大代表之后,她開始抬頭看路,思考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她在地圖上琢磨全國醫療資源的分布,“有的地方明顯就是空白”。連上廁所都在想這個問題的張曉艷,想到志愿服務是個好辦法,“不妨組織專家聯合起來,流動到基層去。”

  于是,2015年學雷鋒紀念日這一天,張曉艷在中華志愿者協會的沙龍上說出了組建“醫療服務志愿團”的想法。發完倡議,三個月內張曉艷就組織了兩次義診活動。到了7月的一個周三,下午查完房,她抽空打了十幾個電話,就在醫院的會議室,十幾個醫生來參會,張曉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社區醫療服務志愿團”工作會議。8月份,開了第二次會,變成了20人;第三次,近100人……各種科室的醫生都有,團隊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自掏腰包買特產回饋醫生志愿者

  2015年4月9日至11日,張曉艷組織了第一次義診活動,她帶著十幾名醫生去了山西省武鄉縣。一到那里,來自北京的專家特別受歡迎,醫生們加班加點,為500多名患者進行了義診和健康咨詢。

  “當時我們都已經完成工作回賓館準備用晚餐,發現還有患者直接來賓館門口找我們,專家們又繼續忙到夜里9點多,看完所有前來咨詢的患者之后,才草草地用了晚飯。”這般付出辛勞,張曉艷看在眼里,內心又是感動,又是心疼,還滿是愧疚。

  作為活動發起人,為了彌補大家,張曉艷自掏腰包,試著買了一包當地的大棗給大家品嘗,大家都說又香又甜。一聽都說好吃,她趕緊給每人買了一份,還買了山西老陳醋當做小禮物回饋大家,花了將近5000元。“我不吝惜錢,醫生們這么辛苦,卻沒有一句抱怨,非常有情懷,是一群可愛可敬的人,我真的深受感動,只能以這種方式表達謝意。”

  讓張曉艷感動的小事還有很多:有的醫生報名了因為工作忙不能隨團走,處理完醫院的病人就自己買票連夜趕過去;有的醫生因為當時走不開,寧可自己開車趕過去也不愿耽誤義診活動;還有的出發時突然身體不適,卻帶病堅持不掉隊。

  盡管在資金上有當地政府、社會組織等機構的支持,但是如何讓這個團隊可持續發展、如何平衡專家們的休息時間,不讓本就辛苦的專家們操勞過度,是張曉艷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畢竟專家也是人,需要多年培養才能造就,是國家不可多得的寶貴醫療財富,必須好好珍惜。”

  長途跋涉為藏民做疾病篩查

  偏遠地區醫療條件落后,環境也十分艱苦,要去當地送醫并非易事。2017年7月22日,張曉艷與志愿團專家走進西藏林芝,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醫療援助。他們根據當地群眾的實際需求和專業特點分為兩路,先后奔赴林芝市人民醫院、波密縣人民醫院開展查房、會診、義診、講座等活動,同時,深入波密縣下轄的七個村莊,對藏區村民進行大規模的健康體檢和包蟲病篩查。

  這是志愿團最為艱苦的一次活動。醫生們先從北京坐飛機到成都,再從成都轉機到林芝。到達林芝后,還要乘坐四五個小時的大巴到達波密縣,去縣里的村莊還要再坐一兩個小時的汽車。途中海拔最高處達4700多米,工作環境海拔近3000米。專家們與藏民同吃同住,但因為不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有的醫生還被蚊蟲叮咬到滿身起紅疹,奇癢難忍。但他們擔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怕耽誤了第二天義診。

  在超出體檢范圍的腹部全面檢查中,志愿團共為2246名藏族同胞做了疾病篩查,查出肝包蟲病4例,疑似7例,腎癌、膀胱癌各1例,彌漫性肝損害、腎錯構瘤、馬蹄腎、腎缺如、腎結石各1例,膽囊結石50例、腎積水3例,還查出了肝血管瘤、急性膽囊炎等疾病患者。他們把所有的患者數據留給了林芝衛計委,為當地醫院給患者做進一步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在波密縣人民醫院,張曉艷帶領專家們參加了兩例重癥急救、一例耳部外傷手術,查房20余人次,會診10余例,面對面、手把手對當地醫護人員進行指導,為當地基層醫護人員提供了科學、專業的醫療技術支持。

  線下行程數十萬公里 線上籌建遠程會診

  老百姓太需要醫生了。哪里有需求,他們就走到哪里。從京郊大地到秦嶺南側的南水北調水源地,從北大荒到巴蜀山區,從中央蘇區到西藏邊陲。幾年來,在張曉艷的帶領下,志愿團的專家們先后奔赴河北隆化、山西長治武鄉縣、密云鼓樓街道養老院、河北固安和灤南縣、陜西省安康白河縣、福建三明將樂縣、西藏林芝市縣村、江西贛州尋烏縣等多個貧困山區、革命老區開展各種醫療援助。

  如果在當地義診時發現了病癥,能解決的就在當地解決,有的疑難雜癥一時解決不了的,張曉艷和同道們就把病人的資料帶回北京研究,有時還為病人來北京直接找專家會診提供方便。長途電話溝通病情、完善病史、安排會診……這是她額外付出的辛勞。

  目前,全國社區醫療服務志愿團已在一些縣醫院開展常態化支援,每月一次,風雨無阻。志愿團成立以來,行程數十萬公里,為超過萬名患者做了義診咨詢和健康指導,為市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5000多名醫護人員開展疑難雜癥會診、診療培訓等培訓幫扶活動,把最優質的醫療服務送到基層。張曉艷和她的志愿團四處奔走,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見到來自北京的大醫生。

  不過,還有很多地方沒法及時涉足,張曉艷便思考線上線下相結合,用遠程會診和遠程培訓的方式,與基層醫生互動交流。如今,她正在籌備網絡遠程培訓基層醫生的工作。她說:“這另一番忙碌也很美好,視野開闊了,天地也變得更寬了。”

  本版供圖/北京市委宣傳部

另类乱子伦XXXX_五月天在线精品电影_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_思思热在精品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