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從“喀秋莎”到“颶風”
圖片從左往右依次為:圖①阿斯特羅斯II型火箭炮;圖②“山貓”火箭炮;圖③“狂風”火箭炮;圖④“颶風”火箭炮
在炮兵的武器裝備中,火箭炮具有火力猛、射速高、反應快和突襲能力強的特點,多用于壓制敵有生力量和裝甲集群。
自上世紀30年代誕生以來,火箭炮逐漸成為陸軍不可或缺的一種遠程打擊武器,世界各國競相研制,不斷改進。
那么,火箭炮憑借著什么屢立戰功?8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哪些變化?未來又將走向何方?本期,筆者帶您一起探析火箭炮的前世今生。
問世—
火力強大 射程非凡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這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激勵無數蘇聯軍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
其實,在當時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還有一個“喀秋莎”同樣聲名遠揚。在它的“引吭高歌”中,德軍吃了不少苦頭。它就是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
1933年,蘇聯通過在載重汽車底盤上安裝導軌式定向器,成功研制出BM-13型火箭炮。該型火箭炮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式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
當時,蘇聯軍方對其進行了嚴格測試,結果表明,該型火箭炮適合打擊敵有生力量、野戰工事及坦克火炮集群。1940年,BM-13型火箭炮開始試生產。
蘇德戰爭爆發后,蘇聯軍方組建了第一個BM-13型特別獨立火箭炮連。
不久后,在斯摩棱斯克的奧爾沙地區,該火箭炮連首次參加實戰。作戰中,7門BM-13型火箭炮速射112枚火箭彈,以排山倒海之勢傾瀉進德軍剛剛占領的火車站,殺傷、摧毀了德軍大量人員和物資。此后的多次戰斗中,火箭炮連都取得驕人戰績。
出于保密的考慮,當時蘇聯軍方沒有正式命名BM-13型火箭炮,但共產國際兵工廠在生產時將俄文單詞共產國際的第一個字母“K”,作為出廠標記印在了炮車上。因此,蘇軍官兵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稱為“喀秋莎”。
與普通的身管火炮相比,火箭炮具有明顯的特點。一是火力強大。它能在極短時間內射出幾十發火箭彈,對敵方目標進行火力覆蓋。二是重量較輕。因為發射裝置不需要承受高膛壓和巨大后坐力,簡單的導軌、管束就可以勝任,所以底盤相對較輕。三是射程遠。無需承受后坐力的特點讓火箭炮能較為容易地加大射程,這也為其長期擔負遠程打擊任務奠定了基礎。
正是因為具有這些優勢和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曾生產了數量龐大的該型及其改進型火箭炮,對戰爭取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鸺谝惨虼嗣麚P天下。
現狀—
多方改進 精度更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火箭炮成為陸軍標配的遠程火力壓制武器,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火箭炮的研制發展與作戰應用。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火箭炮的發展駛上快車道。為更好地適應戰場環境、完成作戰任務,世界各國從推進動力、可發射彈種、打擊精度、作戰反應速度等多方面入手,研制裝備了一大批功能更加強大的火箭炮。
一是口徑更大,射程更遠。以俄羅斯為例,作為蘇聯軍事遺產的主要繼承者,該國陸軍裝備了數量驚人的122毫米口徑“冰雹”、220毫米口徑“颶風”和300毫米口徑“旋風”等火箭炮。
據悉,俄羅斯現在正在研制改進型制導火箭彈,該型火箭彈可以使“狂風”火箭炮射程增加至200千米。此外,俄羅斯還計劃讓“狂風”火箭炮發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以便在更遠距離實施打擊。
二是從彈入手,提升精度。當前,火箭炮的打擊精度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所使用火箭彈的制導方式。一般來說,衛星+慣性制導、自主式制導兩種方式比較常用。當然,也有功夫下在火箭彈外的,比如由地面觀察員或無人機攜帶激光指示器進行指引,也可提高打擊精度。
在這個方面,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火箭系統分部推出的 “山貓”系列火箭炮比較典型。
該公司在為“山貓”配備的160毫米口徑火箭彈上加裝彈道修正系統,該火箭彈發射后,地面指揮部可以與它進行數據連接,通過計算彈道諸元和到達目標所需的修正量,指引火箭彈進行彈道修正,提高打擊精度。
該公司后來研發的一款370毫米口徑火箭彈,盡管也采用衛星+慣性制導,但其制導精度達到了10米。
三是平臺相同,一炮多用。相同的發射車底盤、彈藥補給車,相同的指控系統,但所用發射箱不同,所發射火箭彈各異,這是現在很多火箭炮的共同特征。
巴西研制的阿斯特羅斯II型火箭炮就是如此。在同樣的發射平臺上,可以安裝SS-30、SS-40、SS-60和SS-80等多種口徑的火箭彈發射箱,射程從9千米到90千米各不相等,還能夠根據需要配備燃燒、破甲、殺傷等多種戰斗部,完成多種火力打擊任務。
借助這一優勢,該型火箭炮成功出口至多個國家,成為巴西對外軍售的一款明星武器。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曾用阿斯特羅斯火箭炮對美軍陣地發起攻擊,取得一定效果。
展望—
更遠更準 通用性強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炮因其固有的優勢將擁有更大發展空間,在未來戰場大顯身手。
射程將會更遠。最初,火箭炮被各國陸軍用來彌補身管火炮和地地戰術彈道導彈之間的火力空白。但目前,火箭炮最大射程普遍已在100千米以上??梢灶A見,隨著增程型制導火箭彈研發成功,并被列入火箭炮“彈藥箱”,其射程超過某些近程地地戰術彈道導彈的打擊距離將很快成為現實。
制導方式多樣。與初期不太重視制導方式相比,隨著火箭炮射程明顯增加,提高其命中精度變得十分重要。未來,除繼續運用衛星+慣性制導和自主式制導方式外,火箭彈的制導方式將更加靈活多樣。比如,打擊移動目標時,采用激光、紅外等多種方式進行制導,從而把火箭炮從“傾雨式”的面殺傷武器轉型成“點穴式”的精確打擊武器。
共用發射箱體。研制一款通用平臺,裝備模塊化發射箱,以此來取代過去多型不同口徑的火箭炮發射箱是大勢所趨。
“山貓”火箭炮在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它擁有兩個發射箱,既能發射蘇制的122毫米和220毫米口徑的火箭彈,也可以發射自研的多種口徑火箭彈,還可以混裝一個火箭發射箱和一枚“黛利拉”GL巡航導彈,這給指揮員提供了多種火力打擊選擇。
俄羅斯正在研制的“狂風”火箭炮也體現出這一趨勢。它在越野車底盤上設置了兩個發射箱,將來不僅可發射新型火箭彈,也可發射以前的“冰雹”“旋風”“颶風”等不同口徑火箭彈。
發射彈種增多。目前,世界一些國家紛紛將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巡飛彈納入了火箭炮的“彈藥箱”。不遠的將來,防空導彈和岸艦導彈也很有可能“躺進”火箭炮發射箱。那時,火箭炮將成為各類陸基彈藥的通用發射平臺,其作戰效率和遂行任務能力勢必會大幅提升??梢栽O想,也許未來戰場上一支“合成化”的火箭炮分隊,就能獨立完成戰場偵察、火力打擊、防空反導等多種作戰任務。
供 圖:陽 明
制 圖:李 磊
版式設計:梁 晨
張旭日 謝嘯天 王運璞(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