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場第一”離“戰場打贏”有多遠
8月13日,在“晴空”便攜式防空導彈班組綜合賽中,中國隊戰車急轉彎。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裴楠/攝
8月15日,隨著“蘇沃洛夫突擊”項目接力賽最后一輛戰車抵達終點,“國際軍事比賽-2019”庫爾勒賽區4項賽事圓滿結束。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四大洲12個國家的500多名軍人,在茫茫戈壁展開沙場競技、巔峰對決,為全世界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軍事盛宴。中國參賽隊在激烈比拼中,共奪得12個單項第一、4個團體第一,囊括了庫爾勒賽區4個項目的所有金牌。
今年是陸軍連續第三年在庫爾勒賽區舉辦國際軍事比賽,與往年相比,今年賽事規模進一步擴大,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融合辦賽進一步拓展。為期12天的賽事,各國軍人在更高舞臺上切磋技藝、共同進步,增進友誼、互學互鑒,庫爾勒賽區的吸引力、影響力逐年提升,已經成為本地區軍事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
賽場奪金固然可喜可賀,戰場制勝才是最終目標
第一、第一,又是第一!接連幾天,“安全環境”項目參賽隊員、某紅軍師下士甘建超連續獲得金牌。第一次參加國際軍事比賽的他,經過與戰友的密切配合,包攬“安全環境”項目單組賽、射擊賽和接力賽3項冠軍。
冠軍來之不易。備賽期間,他和隊友們天天泡在戈壁灘,穿著密不透風的防毒服練習觀毒、判毒和偵毒,幾乎每天都得用掉幾百支偵毒管。在人員火力突擊區,通過索道這個障礙時,別人都能雙手抓住上面的繩索前進,身材矮小的他卻無法雙手抓繩前進。為了不影響速度,他獨創了單手抓繩通過的方法,最終成功克服了這個短板。
“拿到冠軍只是起點,我更看重的,是將來在戰場上偵毒判毒,保衛戰友們的生命安全。”比賽結束,年僅21歲的甘建超在面對眾多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賽場終端是戰場,戰訓一致是各國公認的通用法則,只有從嚴從難從實戰需要出發,按照打仗邏輯設計比賽項目和裁評規則,把“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貫徹落實到辦賽參賽的全過程,才能促進練兵備戰往深層次發展。
越障高度設為戰車性能峰值、涉水深度接近裝備極限、靶標距離近乎武器最遠射程……與往年相比,今年“蘇沃洛夫突擊”項目難度大大增加。項目裁判長蘇榮介紹說,這些都是根據裝甲步兵戰車作戰運用的特點設置,目的就是檢驗裝甲車的作戰能力極限值。
“安全環境”項目單組賽根據防化兵的任務實際,增加了化學試管反應和對指定物質進行洗消等項目。同時,在人員火力突擊區,“被毀的房屋”和索道、涵洞等障礙均讓人耳目一新,但都是未來戰場上極易遇到的障礙。
“晴空”項目在高射機槍對裝甲目標射擊課目上,射擊方式由單發射擊改為點射,使用子彈數量由30發減少為20發,射擊次數由15次減少為5次。同時靶標迷彩緊貼庫爾勒戈壁環境實際,大大增加了射手搜尋的難度,加上射擊不允許使用曳光彈,給射手帶來不小的挑戰。
賽場之變,就是為了更加貼近實戰。多次帶隊參加庫爾勒賽區國際軍事比賽的白俄羅斯中校亞歷山大·列維表示,今年的比賽難度加大,對他們貼近實戰練兵更有好處,他們會把比賽中學到的寶貴經驗帶回國內,為部隊訓練水平提升提供借鑒。
“只有平時多挑戰極限,戰時才會多一些戰勝敵人的底氣實力。”談到這些變化帶來的挑戰,“蘇沃洛夫突擊”項目參賽隊員黃曉龍顯得淡定從容。今年,他和隊友們默契配合,以16分12秒的成績刷新了單車賽紀錄。他說,回去后還要多總結經驗,把心得體會傳授給身邊的戰友。“因為根據規則,參加過比賽的隊員不能再次參賽,我想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別人。而對自己來說,希望下次勝利是在戰場上。”
把簡單招式練到極致,就成了絕招
自動機,重達76.8公斤,被譽為高射炮的“心臟”。分解自動機無異于一次精準的外科手術。
根據“軍械能手”項目高射炮修理賽規則,隊員需將它分解成不少于76個零件。同時,拆卸期間每掉1個零件,罰時10秒,沒按照規則完全分解高射炮自動機,每個零件罰時30秒。
8月7日的比賽中,中士王小強、何彪,下士李玉貴3人分工協作,忙而不亂。在他們手中,幾分鐘前還毫不起眼的零件,一轉眼就成了有威懾力的兵器。透過大屏幕,現場觀眾可以看到戰士們手上厚厚的老繭。這些老繭,對于平均年齡25歲的隊員們來說,是他們日復一日刻苦訓練的印記。
“只有練出‘肌肉記憶’,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從容應對。”中士王小強告訴筆者,平時訓練中,他們要提著沉重的自動機練習500米往返跑,甚至練習閉著眼睛拆卸和組裝機器。組裝自動機時不能出現一點誤差,稍有偏差,炮彈就發射不出去。
“戰斗力是人與裝備的結合,只有精通手中武器才能打勝仗。”“軍械能手”項目中國隊教練員劉志文介紹說,他們奪第一的秘訣并不復雜,就是一個字“練”。只有在日復一日的苦練中,靠著雙手與鋼鐵之間建立出的感情,才能練就隊員“拿起工具能修理,拿起武器能戰斗”的硬功。
“把簡單招式練到極致,就成了絕招。”這個道理,其他國家的參賽隊員同樣深有體會。
8月6日,在“晴空”技能賽賽場,第一個出場的埃及隊,在發射第一枚便攜式防空導彈對高速靶彈進行迎攻射擊時,便打出了精彩的“空中開花”,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歡呼。
比賽中,埃及隊員用的是我方提供的“前衛2”便攜式防空導彈,導彈為觸發引信,只有與目標接觸才會爆炸。而根據規則,長0.3米、直徑0.12米的高速靶彈模擬的是巡航導彈,靶彈比巡航導彈體積小很多。導彈與高速靶彈在空中交會時,直徑范圍在5米以內即可視為命中,打出“空中開花”難度極大。埃及隊能夠第一枚導彈就打出“空中開花”,可以說展示了過硬的基本功。
比賽結束,埃及參賽隊員介紹說,他們之所以能夠出色發揮,得益于平時的刻苦訓練,“最重要的是找到那種感覺,深刻在頭腦里的感覺!”
公正透明立起辦賽品牌口碑
“建議暫停比賽,復核結果!”
“蘇沃洛夫突擊”項目裁評室里,俄羅斯裁判員皮緬科夫的提議,讓本就緊張的比賽更增加了幾分凝重。
8月4日,國際軍事比賽庫爾勒賽區的首個開賽日,“蘇沃洛夫突擊”單車賽第一車組比賽剛結束,輔助裁評系統便顯示出判罰成績。
拿到成績,皮緬科夫有些懷疑,賽場上有12個障礙、2個射擊地段,大大小小的評判點多達上百處,怎么會這么快就出來成績?于是,他提出現場核對射擊靶標。
經項目裁判委員會同意,6國裁判員集體前往靶場,逐一查驗靶標。結果,實地核對成績與輔助裁評系統評判完全一致!
疑惑得以化解,皮緬科夫不禁感嘆:“中國高水平的科技手段為賽事提供了一流的保障,對比賽成績完全信服!”
為確保賽事公平公正,辦賽辦公室通信保障組總結往年辦賽經驗,著力加強信息系統建設,改造升級顯控、靶標、裁評、傳輸“四大系統”,建成了集數據采集、測速定位、計時存儲、視頻融合等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化裁評系統,實現邊裁現場裁決、成績自動生成、信息實時顯示,確保了依規依紀執裁、細致精準評判。
筆者在“晴空”技能賽現場看到,輪式裝甲車疾馳在9.5公里的賽道上,上陡坡、入深坑,快速隱蔽、快速轉移,肉眼一時難尋蹤跡。但憑借實時態勢顯示系統,各國裁判員可以精準定位戰車的行動軌跡。
當戰車通過車轍橋、防坦克壕、側傾坡等障礙時,100多臺手持終端同步聯動,通過邊裁現場裁決系統、紅外感應計時系統、定位測速傳感系統將參賽隊上百組比賽數據上傳至智能裁評系統。是否越過障礙、是否違規行駛、是否掉橋撞桿……這些信息全部實時顯示在裁評室大屏幕上。
賽場要公正,數據是關鍵。據了解,庫爾勒賽區共布設了250余個監控攝像頭、80余部手持攝像機,可對比賽進行全流程、全過程監控錄像,實現可視化、全覆蓋、無死角、無盲區采集“數據鏈”。同時,比賽全過程和各環節都有電子評判手段,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為干擾因素,確保比賽裁評準確高效,使各方都心悅誠服。
在“掰手腕”與“手拉手”中深化合作交流
8月8日,“安全環境”單組賽,中國與俄羅斯參賽隊同在一組,撒占才是中國參賽隊隊員之一。
“安全環境”項目是國際軍事比賽的重點項目之一,2015年首次在俄羅斯舉辦,中俄兩國在此項目上已相互比拼了4年。“老朋友”狹路相逢,當中俄兩國抽簽在同一組時,便成為比賽焦點。
比賽開始后,兩國隊員同時登上偵察車急速起步,過陡坡、穿限寬門、闖雷區,雙方駕駛車輛越障交替領先,對抗十分激烈。但當來到輻射偵察區后,撒占才僅用40多秒就準確判斷出3個點位輻射源,立刻取得明顯優勢。
在防化兵通常以“分鐘”為單位衡量偵察速度的情況下,撒占才的表現讓各國裁判員驚訝不已。賽后,他們不約而同地詢問中國隊員的偵察方法,撒占才對此傾囊相告。
“既要重成績、與對手‘掰手腕’,又要講友誼、與大家‘手拉手’。通過在賽場上的競技切磋,增進友誼互信、加強交流合作,是開展國際軍事比賽的題中應有之義。”賽事綜合計劃組組長韓劍告訴筆者,他們在各國參賽隊抵達后,專門挑選技術精湛的“金牌教員”,通過理論授課、實地操練、相互交流,幫助外軍隊員盡快熟悉武器裝備、比賽規則、場地設置、流程標準和安全規定。
“晴空”多能賽前夕,烏茲別克斯坦領隊埃爾加舍夫上校專門請來中方教練員、下士何麗孟傳授導彈操作中搜索、瞄準和射擊等技巧。何麗孟一邊做動作示范、一邊請翻譯配合講解,幫助烏方隊員糾正了導彈上肩不穩、瞄準景況不確實等習慣動作。最終,烏茲別克斯坦在“晴空”項目比賽中取得了綜合賽單項第二名、團體第三名的好成績。
在庫爾勒賽區,政治工作組開設了大型文化展示中心,為每個參賽國統一分配單獨展廳。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展區規模更大了,充分展示出各個參賽國的特色文化,以文會友、共書和平的意味更加濃厚。
“你好,朋友!”今年31歲的松巴是一名有著10年軍齡的津巴布韋軍人,每次比賽結束回到保障點,他都喜歡去中國隊員的宿舍串門,通過手機翻譯軟件與大家聊家常、學中文,還嘗試學習用筷子吃飯。他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國后能繼續學習中文,下一次來中國參賽時,希望我的中文能更流利。”
陸軍承辦“國際軍事比賽-2019”新聞發言人廖燕靈說,利用承辦國際軍事比賽契機,使各國友誼的橋梁牢固締結,各國軍人在這里互幫互助、互學互鑒,在“掰手腕”與“手拉手”中進一步深化了合作交流。
張圣濤 王寧 高冰 視頻制作 王裴楠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