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up id="9uyrv"></sup>
<button id="9uyrv"></button>
<sup id="9uyrv"></sup>
<samp id="9uyrv"><em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em></samp>
<sup id="9uyrv"><div id="9uyrv"></div></sup><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legend></samp>
<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var id="9uyrv"></var></legend></samp>
福安特色農業唱響增收好戲
發布時間:2019-09-04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點擊:455

夏秋之交,福安佳果飄香。潭頭芙蓉李、穆陽水蜜桃還唇齒留香,象環等賽灣沿線的巨峰葡萄已甜上舌尖。而再過些時日,溪塔刺葡萄、松羅及曉陽一帶的高山晚熟葡萄又將成熟采摘。

四季佳果不斷,這背后是福安漸成種植規模、發展體系的特色農業產業。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福安目前已培育形成“2+N”特色產業體系,即“茶葉+葡萄”為主的果業、畜牧、水產、林竹產業等。全市現有茶葉面積24萬畝,葡萄、芙蓉李、楊梅、百香果等水果面積約19萬畝,201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82.77億元。

立足這些特色產業,福安近年來以產業興旺為重點,著力構建“535”發展模式,即搭建領導聚合平臺、園區示范平臺、國企龍頭平臺、創業引領平臺、利益聯接平臺等五個平臺,完善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強化政策扶持、科技引領、技術下鄉、金融服務、品牌打造五大支撐,不斷推進農業產業規?;?、標準化、品牌化、企業化和信息化,提升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水平。

從2014年開始,福安市財政每年安排4100萬元用于扶持發展現代農業,并制定出臺《福安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福安市千畝高優農業實施方案》《福安市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農村農業人才扶持措施》等,形成鮮明政策導向。同時,強化科技引領,推動技術下鄉。2017年以來,福安通過固定講堂、流動講堂、自助講堂和網絡教學等形式,線上、線下授課聽眾突破68萬人次;發揮省茶科所、寧德職業技術學院、寧德農科所的駐地智力優勢,開展科技特派員傳幫帶,幫助培養鄉土人才和認定農村實用技術人才1600多名。

產業“強筋壯骨”,金融“活水”不可或缺。福安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開展信用戶、信用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引導支農信貸資金向產業農民傾斜,福安市農戶自立服務社自2001年12月啟動運作以來,累計為6.4萬戶中低收入創業農戶發放小額信貸資金5.7億元。同時,福安還強化品牌打造,每年安排農業品牌創建獎勵資金150萬元,支持農企爭創各類品牌。目前,該市已擁有馳名商標2件、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和證明商標11件,其中“坦洋工夫”入選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福安巨峰”“穆陽水蜜桃”品牌獲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榮譽。

在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福安還以“一區兩園”建設為抓手,即成功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初步建成賽灣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溪柄和松羅兩個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園,帶動白云山生態觀光休閑區、溪潭生態休閑采摘區、社口茶葉加工區、賽江兩岸綠竹豐產區、范坑油茶主產區、溪尾和下白石水產健康養殖區、甘棠茶樹育苗繁育區等八大特色聚集區建設,基本形成“多鄉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業發展格局。同時,圍繞產業標準化,著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組織制定《紅茶國家標準》《巨峰葡萄地方標準》《水蜜桃標準規范》《刺葡萄農業標準規范》等農業標準;在果樹種植方面全面推廣應用設施栽培,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5.5萬畝;推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認證。目前,福安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種植面積達20.5萬畝,占該市總種植面積的64.9%。(閩東日報記者 王志凌)

 

另类乱子伦XXXX_五月天在线精品电影_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_思思热在精品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