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入選2019年國家森林城市擬批準名單
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建設和美僑鄉
日前,全省造林和生態修復現場會在汕頭市南澳縣召開,會議總結了全省今年造林綠化和生態修復工作,并部署加快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和綠美南粵行動工作。會上,汕頭市作為典型代表之一,介紹了當地“創森”工作和生態修復項目的開展情況,獲得與會人員的肯定和好評。
較早之前,2019年國家森林城市名單公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擬批準28個城市為國家森林城市,汕頭市成為廣東省兩個入選城市之一。這是汕頭市自2013年啟動“創森”工作以來的成績體現,也是汕頭市城鄉生態環境提升的重要舉措。
回顧這6年,汕頭正是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把“綠化”上升到城市發展戰略高度,從而開啟了“打造粵東生態屏障,建設綠色和美僑鄉”的征程。
森林覆蓋率達35.54%
截至10月25日,我省已完成造林更新311.53萬畝,占年度計劃任務的93%;完成中幼林撫育416.03萬畝,占年度計劃任務的56.3%。而在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方面,我省已完成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含封山育林)93.73萬畝,占年度計劃任務101.16萬畝的92.66%;建設生態景觀林帶109.33公里,占計劃任務133.3公里的82.02%;完成綠化美化鄉村1110個,占總任務1647個的67.40%;完成省級碳匯林撫育104.57萬畝,完成率為63.50%。今年以來,全省共有4600多萬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1.4億多株。
這一串不簡單的數字背后,有來自汕頭的一股力量。
放眼全省的“綠色版圖”,珠三角地區國家森林城市群是“綠心”,粵東、粵西地區的森林城市則是生態屏障,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其中,走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創森”前列的汕頭,近年來立足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大力開展造林和生態修復工作。
目前,汕頭森林覆蓋率35.54%,城區綠化覆蓋率44.2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19平方米,村莊林木綠化率32.89%,道路林木綠化率83.48%。40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要求。
海灣整治項目全國推廣
亮眼的成績背后,離不開汕頭對綠色發展的精準理解和規劃推進。
啟動“創森”工作以來,汕頭以“綠滿家園”、創文強管提質升級和新農村建設為抓手,高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高標準規劃森林城市建設,大力實施“森林進城、森林圍城”等林業生態工程,積極推進城鄉綠化建設,全面優化提升城鄉生態環境。
汕頭先后組織編制了《汕頭市實施“綠滿家園”三年行動(2013—2015年)方案》《汕頭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等規劃。在2019年汕頭市委決策事項和《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將“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綜合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整治工程”“做好山體綠化和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和“完成市區出入口可視范圍山體綠化和生態修復工作”等4項內容,列入該市的重點工作。
此外,汕頭還結合國土空間整治項目,加大力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如南澳島藍色海灣,在通過清理整治沙灘灘面和排污口垃圾等廢棄物、拆除占灘養殖設施,還原一片潔凈優美的沙灘環境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自然條件開展綠化美化,建設海岸公園和生態堤岸,拓展公眾親水岸線岸灘,構建海灣特色親??臻g,南澳居民和過往游客無不點贊。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自然資源部更把南澳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作為先進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成為汕頭打造和美僑鄉的一張對外宣傳名片。
見縫插“綠”提升城市形象
打造粵東生態屏障、建設綠色和美僑鄉,是汕頭市的發展理念?!皠撋币詠?,汕頭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來抓,搭建起市區鎮(街)三級“創森”工作機構,從城市到鄉村層層聯動,形成制度化、常態化、系統化的工作態勢。
針對山地資源有限的實際,汕頭把鄉村綠化美化建設作為提高森林覆蓋率、提升人居環境的有效手段。
近年來,當地結合美麗鄉村、“百村示范 千村整治”、精準扶貧、“創文強管”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的綠化美化示范村,目前完成建設鄉村綠化美化村居達到691個,在此基礎上,2019年已基本完成鄉村綠化美化47個。
與此同時,新建改建森林公園24個、濕地公園9個,城區新增(或擴建)公園465個,同時開展新建市區廣場、見縫插綠、道路缺株短線補植等,市區行道樹數量增加20%,有效增加了城區人均綠化面積。數據顯示,汕頭現有濕地面積約4.92萬公頃,濕地植物、鳥類資源豐富,已建成自然保護區4個、面積合計1.34萬公頃。
此外,汕頭還完成省級碳匯造林工程5.97萬畝,通過積極選用中華楠、臺灣相思、樟樹、水翁等鄉土闊葉樹種開展碳匯造林、對部分疏林地進行林下補植、選用優質鄉土闊葉樹對低效純松林和低效桉樹林進行更新改造等措施,進一步擴大森林面積,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質量,豐富生物多樣性,有效地維護了當地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
在日前召開的全省造林和生態修復現場會上,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俊光表示,汕頭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協調融合、高效推進造林綠化和生態修復,工作有特色、有亮點、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