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超乎想象,也催生出一種緊俏產品:口罩。
據報道,意大利單只口罩價格從不到人民幣8角錢漲到近80元,短短時間上漲了100倍。該國口罩生產商BLS最近幾天就收到了1000萬只的訂單,相當于意大利全年產能的一半。美國單只N95口罩的售價已在人民幣140元至175元之間。該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阿扎爾表示,估計美國需要3億個口罩,目前缺口尚有2.7億個。數據顯示,近一個月韓國的口罩需求增長高達7650%,出現了上千人排隊搶購口罩的場面。日本一盒40只裝的普通醫用口罩已賣到人民幣近1.3萬元……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目前全球口罩庫存已經耗盡,并且短缺情況逐步加重。
新冠肺炎疫情剛發生時,中國的口罩也十分緊缺。庫存不足、停工停產、交通阻斷、產業鏈不暢,令口罩供應雪上加霜。而短短一個月后,截至2月29日,全國口罩日產能達到1.1億只,是常規產能的5倍多,日產量達到1.16億只。與2月1日相比,日產能、日產量分別上漲5.2倍、12倍。其中,醫用N95口罩日產能、日產量分別達到196萬只、166萬只,有效解決了一線醫護人員的防護需要。此前有分析認為,全國每天口罩需求約在1.5億個,也就是說,現在的產量已經接近滿足全國口罩需求。
“奇跡”背后,答案不止一個。
世界最完整工業體系的底氣
伍連德發明并推廣中國第一只口罩時一定沒有想到,一百多年后,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年產量約占全球50%,2019年生產50億只,居世界第一。數字背后,依靠的是中國所擁有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快速生產能力。根據聯合國產業分類,現代工業體系總共可以分為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換句話說,除了極少數尖端產品,其他工業產品,我們都能夠自己制造。
這種完整的工業體系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既可以保證自給自足,也可以做優做強,對經濟發展乃至國家安全都非常重要。如果較多原材料、零部件依賴進口,不僅影響效率,關鍵時刻還會受制于人,基本供給都將難以保障。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口罩需求為例,據法國媒體報道,美國的口罩生產商幾乎將全部工廠遷到中國,其國內所需90%的口罩都從中國進口。即使具備相當的制造能力,相關原材料同樣需要中國市場供應,美國本土幾乎沒有生產相關材料的企業。如果只靠美國自身產能滿足口罩生產需求,會是一項艱難的任務。隨著疫情發展,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嚴重。
一只口罩看似結構簡單,同樣擁有復雜精巧的產業鏈。如果把口罩產業比作一棵小樹,其成長狀態不僅取決于枝葉是否繁茂,更重要的是其根植土壤是否足夠肥沃。中國能夠在短期實現口罩供應有保障,背后靠的是強大的工業生產水平和制造能力支撐。
普通的醫用口罩是由紡粘無紡布層、熔噴無紡布層、耳帶線、鼻梁金屬條等部件組裝而成,根據不同種類還需添加過濾棉層和活性炭層??雌饋砥胀ǖ膸讉€構件,實際上涉及化工、紡織、機械、冶金、電子等基礎工業門類。如果加上相關生產設備,則又會涉及材料加工、機械制造、電氣控制、氣動元件、超聲波壓焊、自動包裝、殺菌消毒等領域,這是另一個更加繁雜的世界。小小口罩,牽動著數十條大大小小的產業鏈,是諸多工業門類集團作戰、供應鏈集成融合、科學技術不斷創新出來的產物。
開放競爭中摔打出來的韌勁
表面上看,口罩生產并不復雜,但從原材料到成品,實際上卻是技術向各領域滲透交織的結果??此坪翢o關聯的部件、多元無序的工藝被整合串織,構建出一個獨具特色的復雜有機體,正是制造強國的發展哲學。
僅就口罩最重要的結構——布層來說,普通醫用口罩一般都是三層無紡布制成。其中,具有病毒過濾作用的主要材料是極細密且帶靜電的內層過濾布——熔噴無紡布。其主要原材料是聚丙烯,通過高速熱氣流牽引材料,冷凝自動黏合而成。說起來簡單的材料和加工工藝,也是中國制造一直砥礪前行的結果。
在2003年抗擊“非典”初期,醫護人員戴的還主要是紗布和針織布口罩,這些口罩并非為病毒等小粒徑微粒設計,很多醫護人員就是在這樣的防護條件下工作。“非典”后期,中國紡織工業經過不斷探尋,最終以熔噴無紡布為主要材料制作新型濾材,開啟了專門應對小粒徑微粒的探索。17年后,當時僅少量用于應急醫療防護的高科技,已經成為人手一個的普通“藍口罩”。經過一代又一代技術攻關,熔噴無紡布材料已為更廣泛的防護口罩領域服務,如今即便是老百姓手中儲備的口罩,也遠勝于當年醫務人員所擁有的專業裝備,這不僅是中國工業體系規模外延的發展,更是技術內涵的進步。
2003年,中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不久。當時的中國還是個農業大國,正開啟主動、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為了抗擊“非典”需要,上海三槍占用了生產內衣的原材料和生產線,即便如此,每天也只能生產2萬個口罩。而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三槍與上海電氣合作建成10條口罩自動化生產線,每條生產線日產量就達10萬只。廣州興世機械公司的超高速全自動化口罩機,生產速度可達到每分鐘1000片,日產口罩預計能達到120萬片以上,為目前世界最快生產速度。這正是中國工業積極改革創新、對外開放,在全球化浪潮中摔打出來的能力和韌勁。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自信
口罩是標準的模塊化裝配型產品。一個口罩成品生產企業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條,只要具備將這些零件組裝起來的能力即可。煉化企業生產的聚丙烯,被加工成中間產品熔噴無紡布,與鼻梁金屬條、掛耳繩、黏合劑等配件一起,在工廠最終制成口罩,是個一環緊扣一環的過程。這每一環,對我們來說都不是問題。中國一開始在小小的口罩上犯難,不是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問題,而是階段性統籌銜接問題。在疫情防控條件下,如何盤活資源、打通鏈條,如何復工復產、擴大產能,強大的工業實力和生產能力短時間就被動員起來,不僅反映著中國經濟能以最佳的效率和方式組織資源解決問題,也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展現著我們黨和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強化醫療物資等供應保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調動口罩、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的積極性,加快推動企業復工達產,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擴大產能或轉產,幫助解決缺員工、缺設備、缺原材料和資金緊張等問題。
號令一出三軍動,全國上下一盤棋。建立國家臨時收儲制度,明確多生產的重點醫療防護物資,全部由政府兜底采購收儲;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實行名單制管理,給予稅收、金融支持;建立重點企業生產臨時調度制度,派出駐企特派員全力擴大生產;市場監管部門“特事特辦”,加快審批流程……
中央企業發揮先鋒表率作用,體現大國重器擔當。中國石油引進21條口罩生產線,全部投產后,日產口罩可達150萬只。坐擁國內最大規模、數量最多煉化基地的中國石化,旗下各家煉化企業臨時改變排產計劃,加大醫用聚丙烯生產量,以保障醫用物資生產原料的供應,為口罩等醫療物資提供原材料總量超過3萬噸。中化集團等央企鄭重承諾,生產原材料物資絕不漲價。
全民在行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都被調動。自1月1日至2月7日,全國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范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上汽通用五菱在廣西、柳州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聯合供應商通過改建生產線轉產口罩;比亞迪在廣東汕尾設立的全資公司變更經營范圍,新增消毒液產品和口罩業務;富士康旗下工業富聯在集團龍華園區首次導入口罩生產線……多家企業火速轉產防疫物資,合力保障疫情防控的另一條“生命線”??钙鹬袊谡稚a“半壁江山”的河南長垣,春節全面復產,給工人開出5倍工資,甚至生產一天虧損3到5萬元,也主動領下軍令狀保證產量。
單純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些。歸根結底,中國口罩不怕不夠用的底氣和自信,來自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來自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精神優勢。(本報記者 劉廷飛)(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