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中國經濟戰“疫”錄:疫情擾動中國物價 專家預計CPI漲幅逐步回落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王恩博)1月份5.4%,2月份5.2%,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連續兩個月處于“5時代”。去年以來持續受豬肉價格擾動,如今又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物價能否穩住備受關注。
“2月份,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價格走勢形成了較為復雜的沖擊”,這是中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給出的判斷。
復雜,在于疫情對于CPI各分項影響不一致,物價呈現有漲有降的結構性變化態勢。
具體來看,食品依然是拉動CPI上升的主要因素。2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1.9%,漲幅擴大1.3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4.45個百分點。1—2月平均,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1.3%,漲幅比去年同期擴大20個百分點。
談及食品價格上漲較多的原因,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趙茂宏表示,從供給方面看,主要是各地不同程度實施了交通運輸管控措施,部分地區物流不暢;人力短缺造成物資配送難度加大,成本有所上升;部分企業和市場延期開工開市,一些產品生產和供給受到影響,難以及時滿足市場需要。
從需求方面看,受“居家”要求與“避險”心理等因素影響,有的居民出現囤購行為,部分地區出現搶購方便面、肉制品和速凍食品等易儲食品現象,甚至波及到其他食品,助推價格上漲。
在食品之外,非生活必需品價格則基本穩定。
因疫情防控,部分商業和服務網點停止營業,一些非生活必需品消費需求受到抑制,供需均有收縮,部分項目價格甚至下降。例如,受交通管制影響,交通和通信價格同比下降1.6%;春裝上市延緩,服裝價格環比下降0.3%。
盡管疫情對物價帶來復雜影響,但多位分析人士認為,其沖擊是一次性的,未來CPI漲幅將逐步回落。
一方面,作為影響當前物價主要因素,豬肉供應情況已有改善。
去年下半年,豬肉價格觸及高點后趨于回落。但由于春節期間豬價季節性上漲,加之疫情導致交通運輸受限、復工復產推遲,供需矛盾上升使得近期豬肉價格繼續高位運行。2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上漲135.2%,影響CPI上漲約3.19個百分點。
不過長期來看,一些積極因素正在顯現。在各地嚴格落實非洲豬瘟防控措施背景下,農業農村部近期表示中國所有疫區均已解除封鎖,1月份沒有接到新發非洲豬瘟疫情報告。各部委一系列穩產保供政策“助攻”下,1月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1.2%,連續4個月增長。
天風證券發布報告認為,從存欄對豬價的領先性來看,短期內豬肉由于供給偏緊價格預計還會高位運行,下半年隨供給改善預計將有所回落。
另一方面,隨著疫情防控取得積極進展,復工復產和居民生活有序恢復,供需改善使物價不具大幅上漲基礎。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下階段,復工復產逐漸恢復,生產供給、物流運輸、人力資源狀況都將有所緩解,囤貨需求將回落,供需逐漸平衡,疊加去年同期基數開始走高,CPI將逐步回落。而隨著通脹回落,貨幣政策空間也將打開。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亦表示,3月供需格局初現改善,CPI將繼續小幅下降。他指出,疫情發生前,市場對今年CPI下行趨勢一致預期較強,但疫情對食品價格推升影響較為明顯,因此預計CPI上半年下降趨勢將趨緩,下半年將加速下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