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部署W76-2核彈頭 想法荒謬 做法危險
前不久,美國科學家聯合會發文表示,在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動力潛艇“田納西”號搭載的“三叉戟II D5”潛射彈道導彈上,部署了5000噸TNT當量的W76-2核彈頭。目前,該艇正在大西洋執行戰備巡航任務。
W76-2歸屬戰術核武器,不受現有核軍控條約限制。在美國戰略核武器總體規??煽氐那闆r下,大量部署低當量的W76-2核彈頭,不但可提高美國的核威懾能力與核戰爭能力,同時也降低了核武器的實戰使用門檻。
W76-2核彈頭可發揮戰略核武器作用
W76-2是現役W76-0/1核彈頭的低當量型號。每艘俄亥俄級搭載20枚射程達1.1萬公里的“三叉戟II D5”潛射彈道導彈,每枚導彈通常攜帶最多8枚10萬噸TNT當量的W76-0/1核彈頭或45萬噸TNT當量的W-88核彈頭。
W76-2自W76-0/1核彈頭改裝而來,自研發到生產周期不到一年,單枚平均造價不到150萬美元,略高于最新批次的“戰斧”對陸打擊巡航導彈。
W76-2核彈頭的部署,意味著美國海軍重新擁有了戰術核武器。冷戰初期和中期,美國海軍航母、巡洋艦、驅逐艦等水面艦艇曾搭載過核巡航導彈、核魚雷、核水雷、航空核炸彈等戰略和戰術核武器,現已全部移除。
作為戰略核武器投擲平臺的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動力潛艇和“三叉戟II D5”潛射彈道導彈,搭載作為戰術核武器的W76-2核彈頭,這種組合方式并非突發奇想。
越南戰爭中,美軍曾使用1000噸TNT當量的CBU-55B炸彈,造成越方重大人員傷亡。1991年,美軍使用GBU-28鉆地炸彈轟炸巴格達,造成防空洞內1100余名伊拉克平民喪生。2017年,美軍在阿富汗使用GBU-43炸彈(所謂的“炸彈之母”),摧毀了“伊斯蘭國”的多個掩體、長達300米的隧道和大型彈藥庫等地下設施。
W76-2核彈頭將主要用于打擊位于地下的堅固目標。它的部署,標志著美國海軍彈道導彈核動力潛艇的使命任務已由“威懾為主”向“威懾和實戰并重”轉變。
相比戰略轟炸機和戰斗機空投核炸彈,核動力潛艇隱蔽性更好,可發射攜帶低當量核彈頭的潛射彈道導彈對敵方關鍵目標實施突然打擊,難以被發現和攔截,任務成功率很高。W76-2的部署,標志著這種作戰構想已成為切實可行的作戰樣式。
W76-2核彈頭體現美國核政策轉向
W76-2的研制和部署,是在美國全力推進核武器現代化的背景下進行的,反映了美國核政策的重大變化。主要表現為:核武器使用從威懾拓展到應對常規作戰,高度重視發展戰術核武器,旨在完善具備不同毀傷效果、打擊目標、投送距離、作戰空間的核武器型譜,且在威懾方式、實戰使用上,也具有更多選擇和更大靈活性。
2010年奧巴馬政府發布《核態勢評估報告》,嚴格限定了戰術核武器的用途。報告認為,核恐怖主義與核擴散而非國家間核戰爭,是對美國最大的核威脅,美國不對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將主要依靠導彈防御系統和常規精確打擊武器來實施威懾,戰術核武器僅用于應對核打擊,不考慮將其用于應對生物、化學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在此背景下,盡管奧巴馬政府啟動了核武器現代化升級和改進計劃,但戰術核武器的地位和作用大幅下降,美國海軍也將艦載和潛射核巡航導彈全部退役。
美國戰略界普遍對奧巴馬政府的核政策持批評態度,認為其缺乏彈性。主流看法是,如果美國僅在極端情況下才會威脅使用戰術核武器,會造成對手誤判,認為可以威脅美國而無須擔心遭受核打擊。
特朗普政府上臺后,陸續出臺了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軍事戰略》,明確將“軍事優勢”作為“維持美國領導地位”的關鍵支撐,通過核與非核力量“雙管齊下”,大幅度提高核力量建設投入,成為鞏固軍事優勢的重要舉措。
2018年,特朗普政府發布《核態勢評估報告》,標志著美國核政策正式轉向。報告強調,為應對更具挑戰的安全環境,核武器不但將用于核戰爭,也將用于應對非核攻擊。所謂“非核攻擊”,主要指常規、化學、生物和網絡攻擊。
應對非核攻擊,美軍將主要依靠當量相對較低的戰術核武器。在此背景下,在核武器現代化升級和改進框架內,啟動了戰術核武器研發計劃,主要包括:艦射和潛射核巡航導彈、潛射彈道導彈攜帶的低當量核彈頭(即W76-2核彈頭)、改進型B61-12航空核炸彈等。
W76-2核彈頭極易引發戰略誤判
W76-2核彈頭的作戰使用拓展至應對非核攻擊,表明美國實戰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意圖和決心已昭然若揭。
美國認為其常規力量優勢正在被俄羅斯、中國等新興國家“侵蝕”,因此,大力推進作戰樣式和武器裝備創新,意圖保持和鞏固常規力量優勢。此外,近年來的局部戰爭表明,常規力量的威懾效果低下,即使依靠其取得對“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等非國家性質主體的軍事勝利,也常常力有不逮。
此外,戰術核武器在美國鞏固霸權、維護戰略平衡、主導地緣形勢方面,也可發揮重要的作用。
部署W76-2核彈頭,無疑可為美國在與俄羅斯的核軍控談判中帶來更多籌碼,并成為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施壓的手段。2021年將要到期的《美俄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是世界核軍控領域的僅存條約,特朗普政府多次表示無意續約。不排除美國在未來續約談判中進行“核訛詐”的可能,要求將核軍控范圍包含進其他有核國家。
必須強調的是,戰術核武器的當量再低也是核武器,如果對有核國家使用,引發全面核戰爭風險極大。攜載W76-2核彈頭的“三叉戟-2 D5”潛射彈道導彈發射后,根據目前的偵察預警技術水平,難以分辨其攜載核彈頭的當量,被攻擊一方將別無選擇,被迫使用戰略核武器進行還擊或迎擊,從而使得有限核沖突直接演變為核決戰。
實戰使用核武器是人類的“禁忌”,無異于再次打開“潘多拉魔盒”。所謂“核沖突”或“小規模核戰爭”的說法,本質上只是“一廂情愿”的概念。一旦實戰使用W76-2這類低當量戰術核武器,可能將引發連鎖反應,造成地緣形勢顛覆、世界格局重塑等難以預料的后果。
李大鵬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