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一場),圍繞“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決戰脫貧攻堅”,邀請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辦、省民政廳、省財政廳和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福建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成就。全省現行標準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摘帽,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退出。
面臨疫情帶來新的困難和挑戰,福建科學研判、精準施策、持續發力、強化保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高質量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防返貧:兜底幫扶,確保“一個不落下”
“一定要把脫貧攻堅的弦繃得緊而又緊,把困難估計得更大些、更多些,把工作抓得實而又實, 千方百計做到‘一個不少、一戶不落’。”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省扶貧辦主任黃華康說。早在去年,我省就率先開展建立防治返貧機制探索。近日,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正式印發《關于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辦法》。
如何發現易返貧農戶?
農戶可通過“一鍵報貧”信息平臺、扶貧服務熱線電話自愿申報,同時,通過每月組織鄉村干部走訪排查、相關部門專項篩查等方式,實行“日匯總、周核實”制度,及時將易返貧戶列為監測對象,并實行分戶建檔、單獨造冊,錄入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在線管理。
對于易返貧農戶,我省將強化重點幫扶,實行兜底保障。
近日,省民政廳、省財政廳聯合印發《關于開展特殊困難群體幫扶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福州市、三明市,長泰縣、晉江市、莆田市涵江區、政和縣、上杭縣、霞浦縣等地開展為期一年的特殊困難群體幫扶服務試點工作,加快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類分層幫扶服務體系。2021年,福建計劃全面推廣試點地區經驗做法。
“對有返貧風險的貧困戶加強跟蹤,及時將符合低保認定條件的納入低保范圍,做到應保盡保;對已納入低保的貧困戶,家庭人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的,給予12個月延保漸退期,助其穩定脫貧。”省財政廳副廳長韓健說。
興產業:造血支持,固本培元強筋骨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貧困戶發展生產造成的影響,我省強化產業扶貧力度,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原動力。
今年以來,全省11.17萬名黨員干部與貧困戶開展“一對一、手拉手”結對幫扶,指導發展產業扶貧項目13.6萬個,幫助11.3萬個貧困戶完善生產發展計劃,組織3.26萬名農技干部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服務指導,幫助貧困戶聯系代購種苗種畜禽等生產物資,有效保障貧困戶發展生產需要。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正成為鄉村減貧事業的領頭雁。福建組織全省5246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帶動務工就業、代銷農產品,與36085戶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
社會組織同樣為擺脫貧困展現擔當。早在2019年11月,省民政廳、省扶貧辦便聯合印發方案,引導動員1000家社會組織與1000個老區村結對共建,重點從發展特色產業等方面開展長效合作。
財政方面,今年以來,省級以上下達專項扶貧發展資金10.51億元,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每戶最高補助1萬元,受疫情影響的再追加補助1500元。
金融方面,給予貧困戶每戶5萬元以內的扶貧小額貸款支持并全額貼息,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累計扶持76286個貧困戶貸款42.61億元,貼息2.59億元。
保險方面,對貧困戶農業產業項目提供保險政策全覆蓋保障,貧困戶保費自繳比例僅10%,疫情期間再降至5%。目前已累計投保65154戶次,保險金額6.21億元,財政補助保費2590.2萬元。
暢流通:產銷對接,農產品上行無阻
3月以來,柘榮、建寧、霞浦、云霄、古田、順昌等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主要領導紛紛化身主播,推介當地特色農產品,帶動農產品網絡銷售。
“農村電商已成為促進農產品出村進城的重要渠道,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省商務廳副廳長黃德智說,我省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工作為抓手,優先支持原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發展電子商務,指導推動重點縣完善農村流通基礎設施與電子商務服務體系,促進農產品網絡銷售。目前,23個重點縣實現農村電商示范創建全覆蓋,一季度網絡零售額達到28.7億元。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和物流等受到明顯影響,我省一些地方特別是原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出現農產品銷售困難,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如何打開通路,暢通渠道?除了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我省還積極支持多渠道開拓市場,推進產銷對接,加大農貿市場建設支持力度,破解農產品上行障礙。
“我們引導鼓勵我省商超企業設立扶貧專柜,擴大銷售23個重點縣和對口幫扶寧夏地區的農產品,對積極參與扶貧且成效明顯的商超,在‘綠色商場’評選創建中予以優先考慮并給予資金支持。”黃德智說,為提升農產品交易市場環境,將對23個重點縣建設農貿市場、集貿市場及冷庫設施給予傾斜支持,積極推動農貿市場提升改造,促進重點縣農產品流通與銷售。(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