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望“張雜谷”為糧食安全“加碼”
中新社石家莊5月18日電 題:“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望“張雜谷”為糧食安全“加碼”
作者 黃歆堯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希望自己能夠傾心盡力做點事情。”全國人大代表、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趙治海表示。
現年62歲的趙治海是中國知名谷子研究專家,他培育出的“張雜谷”系列曾填補世界空白,他也因此被譽為“雜交谷子之父”,業界有“南有袁隆平,北有趙治海”之稱。
谷子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主糧,新中國成立初期,種植面積約1.5億畝。趙治海說,后因谷子產量低,加上騾馬等牲畜被機械取代,谷草作為飼草需求下降,種植面積逐漸減少。
趙治海說,經過多年研究發展,“張雜谷”系列谷種已基本解決低產、費工、適口性差等問題,因抗旱、高產受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目前,“張雜谷”已在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納米比亞、烏干達、蘇丹等非洲國家試種成功。
近年來,以小米為主的五谷雜糧越來越成為中國民眾餐桌的必備食品。但如何能讓更多的人受益于谷子,趙治海認為,市場消費問題是谷子發展的瓶頸,要讓雜交谷子真正造福社會,就要開拓新的市場。
“現在已經不局限于搞谷子研究了,而是圍繞谷子在做更為廣泛的工作。”趙治海說,如何讓谷子使國家、企業、農民三方都受益,這是他現階段努力的方向。
多年來,趙治海一直心系貧困地區,希望通過谷子種植幫助貧困地區農民增收。他說,一些貧困地區干旱少雨、氣候干燥、土地貧瘠,卻適合“張雜谷”的生長,希望自己研制的谷子新品種能助力脫貧。
與往年一樣,春節前,趙治海又匆匆踏上了去海南的行程,準備冬季育種,這已是他第31個年頭在外地過春節。為了縮短科研周期,他的課題組過著候鳥般的遷徙生活。
“突發的疫情并沒有影響科研,恰恰讓我少了許多人際交往等雜事。”趙治海說,這段時間他幾乎一直在做實驗。
談及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趙治海說,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重啟”兩會,釋放了秩序回歸正常、經濟開始復蘇的信號。
履職這十年來,趙治海說,他看到了很多為民眾呼吁和爭取的權益由想法變成了現實,這更堅定了他多提有質量的建議的信心。
疫情期間,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引發關注。趙治海說,越是面對挑戰,越要穩住農業,希望自己研發的“張雜谷”系列能夠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