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就是造水,造水就是造錢。”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教授、福州·定西東西部協作生態扶貧項目規劃和實施技術總負責人張國防9月11日接受采訪時表示。
初秋時節,甘肅定西市安定區南山“福州林”被層層新綠覆蓋,喬木、灌木為荒山披上了綠裝,遠遠望去,荒山禿嶺似長出了“新發”。
圖為9月11日,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教授張國防(左)與該校黃秋良老師在定西市安定區南山植樹造林基地測量樹高。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當天,張國防與福建農林大學黃秋良老師正在測量樹高,了解樹木的生長情況。直尺、卷尺雙管齊下,二人圍繞著一棵云杉測量著。張國防笑道,三年前栽下時差不多1.2米,現在已經長到了2.3米,長勢不錯。
定西市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區,“十年九旱”,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之一。2017年,福建省福州與定西市開展東西部協作結對幫扶,福州市與定西市在植樹造林改善生態、醫療幫扶交流、勞務輸出等方面開展協作。
2017年3月,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項目啟動,張國防和團隊成員便在定西市安定區南山植樹造林。
圖為9月11日拍攝的定西市安定區南山“福州林”。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憶及剛來的時候,黃秋良感慨,從福建來到定西,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黃沙。“我們做了一個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造林規劃,用了很多創新管理思維來推動這個規劃落地。”
2017年,“福州林”一期工程開工,來自福州的張國防等林業專家在總結定西植樹造林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挖大坑、栽大樹、澆大水”的辦法來保證苗木成活。
為克服當地干旱的氣候條件和土壤貧瘠等制約因素,福州工程技術人員采用機械挖穴、滴灌工程、高位水池、精細施肥追肥等各種先進技術,造就98%的種樹成活率。
如今,安定區南山共植樹造林10600多畝,栽植了170余萬株喬木、灌木。張國防表示,森林具有涵養水源的作用,有很強的蓄水能力,有助改善當地的生態條件。
據張國防介紹,萬畝綠林除了產生生態效益外,他們還在林下套種果樹、農作物等,通過林果結合、林蜂結合、林農結合、林旅結合等方式提高當地農戶的收入。
“福州林”的種苗、造林、管護、發展林下經濟等環節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據統計,生態林一至四期項目建設中,退耕還林補助惠及118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1633元;帶動9戶貧困戶育苗21畝,每畝增收1655元;共吸納390戶貧困戶參與造林務工,戶均收入3280元;向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公益性護林員崗位,戶均增收8000元。由此,該項目2019年入選聯合國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距離“福州林”40多公里外的寧遠鎮菌草推廣種植基地也是一片綠意盎然,將近一人高的巨菌草郁郁蔥蔥。
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黃國勇教授介紹,巨菌草種植項目是福州·定西對口幫扶的一個重點項目,從2017年開始在定西市渭源縣和安定區試點種植,由于菌草在黃土高原上的種植前景可觀,定西市種植面積不斷增加。
寧遠鎮抓住機遇,探索推廣種植菌草,作為發展畜草產業的新草種。當地定西發牧源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自2018年開始引進種植巨菌草,以此開展牧草種植和肉牛養殖,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該合作社理事長張發昌介紹,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基地務工、入股分紅等多種方式,帶動50戶136人參與種、養殖,其中貧困戶21戶,占總農戶的24%。
據悉,當地貧困戶即得到土地流轉費收入,又有基地季節性務工收入,在菌草種植過程中參與務工農戶50戶、1000人次,務工費用10萬元,預計帶動參與農戶增收2600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3500元。(葉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