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紅色資源變“熱”了
——武警湖南總隊利用網絡提升主題教育質效見聞
“長征經過汝城縣沙洲村時,3名紅軍女戰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走時把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送給了鄉親。這生動展現了我黨的為民情懷……”9月中旬,記者走進武警湖南總隊株洲支隊炎陵中隊學習室,只見大屏幕上,郴州支隊汝城中隊一名戰士在百公里外的“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為炎陵中隊官兵聲情并茂地講述“半條被子”的故事。
“半年多來,通過戰友們的現場觀摩講述,我已經在網上‘打卡’了14個紅色地標。”炎陵中隊士官許存發說,雖然湖南紅色遺址眾多,但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官兵無法一一參觀。如今,得益于總隊推出的“網上傳統教育工程”,許存發得償所愿。
“山不過來,我們就過去!讓紅色資源走出史館、走近官兵,才能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據該總隊宣傳處處長李斌介紹,在主題教育中,他們廣泛開展紅色地標我來找、紅色故事我來講、紅色歌曲我來唱、紅色節目我來演等活動,以互聯網和紅色資源相融合的方式,打造傳承紅色基因的線上課堂。
隨著活動深入開展,該總隊官兵以駐地紅色資源為素材,運用動漫、短視頻、表情包等網上流行元素,創作優質作品,將越來越多的紅色資源以嶄新面貌呈現在方寸屏幕上。
“抓我一個陳樹湘算不上什么,全國還有千千萬萬的共產黨員和紅軍戰士,革命烈火必將越燃越旺……”在該總隊抖音號視頻作品中,記者點開一條題為《從“絕命后衛”到“斷腸明志”——鐵血戰將陳樹湘》的視頻。視頻中,新兵詹源海將陳樹湘面臨生死考驗時的英勇無畏、鐵血擔當演繹得惟妙惟肖,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起初,我也覺得英雄遙不可及。”當詹源海參與“紅色節目我來演”活動,深入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嚴峻形勢后,陳樹湘的英雄形象在他心中一點一點清晰起來。他說:“作為新時代的革命軍人,我也要像陳樹湘那樣,不怕流血犧牲,不打折扣地堅決完成各項任務!”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該總隊政治工作部領導告訴記者,線上課堂讓一個個原本沉寂的“冷門”紅色資源煥發奪目的光芒。
坐落在邵陽城步南山大草原頂的某防空哨所,曾是20世紀70年代聞名的“高山紅哨”。由于哨所裁撤,加之地處偏遠,近年來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該總隊邀請50年前在哨所服役的老兵和部分現役官兵一同來到“高山紅哨”,并將活動過程錄制成視頻《50年后,應到13人,實到13人》。該視頻在網上一經推出便好評如潮,被眾多媒體轉發,許多官兵和網友觀后紛紛淚目。
近日,記者來到城步中隊,據中隊指導員郭修輝介紹,駐地群眾和企事業單位、中小學校在網上了解到中隊前身就是“高山紅哨”后,紛紛提出要來中隊參觀見學。“這讓我們對‘紅哨傳人’的身份更為珍視。”
前不久,在該總隊組織的第三季度特戰隊員極限訓練中,面對全副武裝10公里奔襲、密林搜捕戰斗、陌生地域追逃等多個險難課目的挑戰,特戰隊員們血性充盈、奮勇爭先,一舉刷新10余項團隊和個人紀錄。
短 評
找準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
■張磊峰
前不久,習主席專程前往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在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時指出:“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山不過來,我們就過去”。上網瀏覽武警湖南總隊打造的一個個線上教育產品,既匠心獨運,用技術手段將紅色資源搬到官兵眼前,又接地氣冒熱氣,以兵言兵語把紅色故事講到官兵心坎上。這種人人可參與、沉浸式體驗的教育活動,真正加深了官兵對紅色歷史的感悟,形成了生動活潑的教育局面。
紅色基因,既是歷史結晶,又折射時代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質是在官兵腦子里搞建設。傳承歷史、接續未來,要達到這兩方面的效果,教育者就要既理解透徹紅色資源背后的深邃意義,又深入研究青年官兵的時代需求,在教育者“最想講的”和官兵“最想聽的”之間找準契合點,從而釋放最大正能量,不斷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