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靖凇與父親合影。(資料圖) 方毅 攝
中新網煙臺10月5日電 (王嬌妮 方毅)位于黃渤海交匯處的長島由眾多島嶼組成,其中10個島為有居民島,每個島上都有海岸派出所或海岸警務室,以及一群扎根海島、守護海島的警察,葉靖凇和他的父親就在其中。
年輕時的葉京法。(資料圖) 葉靖凇供圖
“海島家書”是這對守島父子親情交流的特殊方式,他們也從中讀懂了彼此的家國情。
父親的回信
1992年葉靖凇出生時,父親葉京法就已在長島駐扎多年。童年時期,葉靖凇在親戚家長大。
小學三年級時,葉靖凇學會了寫信,盡管那時電話已普及,但他覺得自己的心思應該被承載得“鄭重”一些,于是把想說的話寫在信紙上,小心地放入信封,再投入信箱,接下來就是期盼傳達室出現父親的回信。
葉靖凇說,那時父親的回信,每封內容都差不多,多是告訴他要努力要勇敢之類的人生道理,可是這些話,對一個想念父親的孩子來說是不夠的,他更想在信中搜尋到父親的歸期。
“那幾年間,日積月累的,海島來信有幾十封,我都小心地收藏在一個月餅盒里。”葉靖凇說,他總是爬上家鄉最高的山,眺望北方的海,盼著來自海島的書信。
兒子的選擇
葉靖凇12歲時,父親把他接到了島上一同居住。此后葉京法從邊防部隊轉業,留在南長山島成為了一名警察。在海島共同生活的日子,葉靖凇還是習慣把想對父親說的話以寫信的方式記下來。
“看到您頻繁加班出差,我已經明白,您這一生,因為這事業,已經把自己奉獻出去。”葉靖凇寫道。
葉靖凇在長島走訪居民。(資料圖) 方毅 攝
2011年葉靖凇離開海島,去陸地上讀大學,他一度負氣地想,再也不回島上了。2014年葉靖凇面臨畢業與擇業,父親建議他考公安邊防部隊,延續守島。童年時飽受離別之苦的葉靖凇不接受父親的建議,父子因此產生了隔閡。
“雖然心結未解,但中秋節我還是回了島上的家,因為我知道父親也正盼著我的‘來信’。”葉靖凇寫道。
就在那年中秋節的家宴上,葉靖凇問父親究竟為什么要留在條件艱苦的島上,父親這樣回答:“我們都在追求人生價值,當你被更多人需要了,你就有了價值,你才知道自己的根應該扎在哪。”
葉靖凇將這番樸素的話記下來,而這番話也最終改變了他的選擇。2015年葉靖凇辭掉了其它工作,毅然考入公安邊防部隊,回到海島。
父子的堅守
扎根海島后,葉靖凇先后在大欽島、南隍城島工作。進出海島交通不便、守島艱辛、島上生活乏味……面對這些,葉靖凇卻甘之如飴,因為他在堅守中逐漸讀懂了父親所說的“人生價值”。
大欽島教育資源有限,葉靖凇經常遇到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他耐心輔導,成了孩子們歡迎的“小葉老師”。他還盡自己所能幫助家境貧困的男孩,當得到男孩的信任時,葉靖凇深刻體會到了被需要的意義。
葉靖凇還利用工作之余,努力學習法律知識,考出了法律職業資格證,義務為海島老漁民提供法律咨詢。
在父親的鼓勵下,葉靖凇愈加篤定要守在海島上,做好基層民警。(資料圖) 方毅 攝
如今,葉靖凇已轉隸成為長島海岸大隊的民警,而他的父親葉京法已在南長山島工作了34年。但因為在不同的島嶼工作,父子倆仍是聚少離多。今年國慶加中秋雙節,葉靖凇本計劃帶自己剛出生的孩子與父親團聚,又因為臨時任務取消了。
見面不易,但父子倆仍堅持“通信”,只不過現在通信方式改成了微信。一條條往來海島的信息,傳遞著守島父子的愛與責任。
“沒有大家,哪有小家!”葉靖凇說,在父親的鼓勵下,他愈加篤定要守在海島上,努力做好基層民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