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福清市城頭鎮首溪村龍潭步道景觀提升工程開始收尾,這標志著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成為“省級試點”并非偶然,這源于村里制訂的村規民約“三字經”的助力。
首溪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云明(右二)與村民溫習“三字經”。記者 張鐵國 攝
“三字經”共23行,它是2017年在村里退休教師陳宏芳和時任包村干部周曉飛的主導下,集中村民和海內外鄉賢智慧通過的村民行為規范。
為何要制訂這樣一部“三字經”?
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云明說,2017年4月之前,村里辦紅白喜事喜歡攀比,常有人聚賭,人居環境也有待提升。在村黨支部帶領大家改變鄉村面貌時,海內外鄉賢自發形成團體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
用村規民約來規范村民言行,促進鄉風文明,成為村民的共識。面對一條一條的規定,陳宏芳和周曉飛一合計,決定將其簡化成簡明扼要的“三字經”。
于是,便有了這樣頗接地氣的鄉村版“三字經”:“首溪人,一家親。訂公約,共執行。孝父母,愛兄弟。睦鄉鄰,有情義……”
“三字經”被印成了小冊子,圖文并茂,漫畫看著直觀,文字簡潔通俗,讀來朗朗上口。既有孝廉文化,也有育兒經;既有為人之道,也有處世哲學;既有移風易俗的勸導,也有共建文明鄉風的倡議。
由于村規民約不具備法律效力,剛開始施行時,雖然進行了發放宣傳,但執行并不順利。
村民吳章木說,就在“三字經”出臺前,一戶村民請了10支樂隊辦喪事,另一戶村民便請了15支。“一支樂隊至少兩三千元,毛巾一發就是幾十箱、酒席一辦就是上百桌,為了面子,浪費嚴重,也增加了經濟負擔。”
村里立即組織新成立的移風易俗勸導隊前往勸導。有了勸導隊“撐腰”,客人不好“提要求”,主人將紅白喜事規模“瘦身”,再加上村干部和黨員帶頭執行,如此一來,村民們自覺按照“三字經”及“紅白喜事章程”辦:樂隊3隊以內,不發毛巾棉被、香煙喜糖,酒席控制在30桌以內……
攀比之風剎住了,村民們將省下的資金捐獻出來,為鄉村振興“添柴加火”。借助在外鄉賢多、能人多的優勢,首溪村成立了福清第一家登記在冊的鄉賢促進會,為村里建設出謀劃策,捐獻170多萬元用于修建村后盤山公路、設立獎學金和幸福院基金等,村民們團結一心,推動首溪建設宜居美麗的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記者 張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