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up id="9uyrv"></sup>
<button id="9uyrv"></button>
<sup id="9uyrv"></sup>
<samp id="9uyrv"><em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em></samp>
<sup id="9uyrv"><div id="9uyrv"></div></sup><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legend></samp>
<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var id="9uyrv"></var></legend></samp>
福建民政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 著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發布時間:2021-11-16  文章來源:東南網 點擊:3633
  上個月底,由省民政廳、人社廳、婦聯共同主辦的2021年福建省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暨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福建賽區選拔賽開賽,來自全省各地市選拔出的50名優秀選手將同臺競技。
  
  大賽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以賽促建,全面提升養老護理職業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致力打造一支素質優良、技術過硬的養老護理人才隊伍,讓養老護理員招得進、留得住,為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十三五”以來,福建省民政事業取得重大進展和新的突破
  
  “十三五”期間,福建養老服務加快發展。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形成,養老服務基本覆蓋城市社區和70%建制村;全省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1.4萬個,各類養老床位總量由“十二五”末的15.5萬張提高至24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由“十二五”末的30.1張提高至36.2張。
  
  “十三五”以來,福建省民政系統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領導下,大力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堅持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認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能,民政事業取得重大進展和新的突破。
  
  
  2021年福建省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比賽現場,大賽讓養老護理員招得進、留得住。東南網記者 林先昌攝
  
  
近日,福州茶亭街道福德社區長者食堂開業,為小區居民提供免費或實惠的餐飲服務。受訪者供圖
  
  除了養老服務加快發展,“十三五”期間,福建省全面實現社會救助城鄉一體化;全省城市和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由“十二五”末的5736元/年、3406元/年統一提高到8260元/年,分別增長44%和143%;城鄉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由“十二五”末的每人每年6544元提高到15552元,增幅達138%;救助金額3000元以下的全部下放由鄉鎮(街道)審批發放。
  
  數據統計,福建省經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3.27萬個。專業社工和志愿服務力量發展壯大,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由“十二五”末的1.5萬人增加至4.7萬人,注冊志愿者516.8萬人,占居民人口比例的13%。慈善事業發展更加規范有序,5年來,全省慈善組織共募集款物逾120億元,受益群眾800萬人次。
  
  救助對象由低保、特困供養和臨時救助向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等低收入人口拓展延伸,全省現有城鄉低保對象52萬人、特困人員6.8萬人,較上一年度分別增長了8.6%和0.2%;全省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1.4萬個,比“十二五”末增長120%,基本覆蓋城市街道社區和72.1%建制村;1.1萬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全部按散居孤兒保障標準納入保障。
  
  此外,福建省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面進一步擴展,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71%。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每年惠及殘疾人69萬人?;練浽岱崭踊菝窭?,節地生態安葬率提升至76%,火化率多年居全國前列達99.8%。
  
  全省共有1232家社會組織與1263個老區村簽訂協議共建 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福建是著名革命老區, 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全省老區縣69個、老區建制村(居)8540個,老區縣占全省總面積96%。近年來,我省創新幫扶機制,持續攻堅克難,全力推動老區蘇區跨越式發展。
  
  2019年底,省民政廳、省扶貧辦聯合印發《陽光“1+1(社會組織+老區村)牽手計劃”行動方案》。
  
  福建省盲人協會積極響應號召,主動掛鉤幫扶革命老區、建檔立卡省級貧困村寧化縣安遠鄉永躍村,對村里建檔立卡戶、低保戶、特困戶、殘疾人等困難村民家庭進行逐一入戶摸底調查,對村人口情況、特色產業、自然資源等方面進行全面梳理,精準了解需求。
  
  省盲協主席王永澄說,“雖然我們不能看見光,但愿意成為一道光。”一年里,協會動員愛心單位23家投入幫扶資金130多萬元,直接服務和惠及村民4000多人次。
  
  既要“輸血”更要“造血”。“陽光1+1”牽手計劃改變以往一捐了之的幫扶模式,發動社會組織把自身在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和老區村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資源稟賦等優勢結合起來,以雙方深度合作“造血”共贏模式發展老區優勢特色產業,既增強老區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又促進社會組織及其會員單位自身發展壯大。
  
  武平縣黃金果協會立足老區生態優勢,通過“技術引路,帶動農戶共建”“銷售引流,促進產銷共引”“品牌引領,致力百姓共富”“信息引導,推進資源共享”的“四引四共”模式,帶動老區農民脫貧致富。2020年全縣種植百香果達2.53萬畝,實現產值2.5億元。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32家社會組織與1263個老區村簽訂協議,開展結對共建工作,形成了產業、就業、消費、技能、公益、專業社工服務等多種結對共建模式;各級社會組織直接投入近2億元,引導會員企業(單位)投入8.76億元,生成各類項目4981個,惠及老區村群眾278萬人(次),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十四五”期間 福建民政將以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為重點
  
  “十四五”期間,福建民政部門將以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為重點,從困有所濟、老有所養、幼有所保、殘有所助等方面入手,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在困有所濟上,民政部門將實施精準救助,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力爭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實施智慧救助,建設全省社會救助綜合管理信息平臺,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社會救助”服務改革;實施溫暖救助,推動社會救助向“物資+資金+服務”模式延伸。
  
  在老有所養上,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居家社區養老。至2023年底,在全省打造4000所三星級及以上農村幸福院,每年新建不少于100處老年人助餐點,解決老年人“吃飯難”問題;每年推動70個以上鄉鎮敬老院改造升級;支持每個縣(市、區)建設不少于1所老年人養護院,到2025年,全省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超過60%;推動每個設區市建設不少于1個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高品質養老項目。
  
  在幼有所保上,推動鄉鎮(街道)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或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專干,力爭2025年底實現全覆蓋;每個設區市建設1所集養育、康復、教育、醫療于一體的區域性兒童福利院;深化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在全省打造100個示范鄉鎮,創建具有福建特色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示范地區和品牌。
  
  在殘有所助上,健全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探索推動護理補貼覆蓋范圍向三、四級智力等非重度殘疾人延伸,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將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延伸至低收入家庭,推進“兩項補貼”制度與長期護理保險、老年人福利、社會救助等制度相銜接;全面推進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省級重點支持全省改擴建或遷建7所精神衛生福利機構。(記者 林先昌)
另类乱子伦XXXX_五月天在线精品电影_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_思思热在精品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