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鐘煜豪
12月1日,甘肅武威市委辦公室就網友提議的“馬踏飛燕(銅奔馬)回歸武威”答復道,銅奔馬在甘肅省博物館展出,受到海內外游客的高度贊譽,在更大平臺上進一步增強了武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況且武威市博物館、雷臺漢文化博物館均展出銅奔馬原比例復制品。
稍早前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建議,馬踏飛燕出土之時,武威經濟發展落后,缺乏專業的場館和文博隊伍,因而將馬踏飛燕暫存在甘肅省博物館進行展覽和學術研究。在省博物館的精心保存和不懈研究下,讓世人了解了這件稀世珍寶,對此武威人民表示衷心感謝。近年來武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文博事業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新城區修建了雄偉宏大的武威市博物館,也培養了一批專業素養深厚的文博隊伍。因而建議市委市政府盡快讓馬踏飛燕回歸天馬故鄉,這是廣大武威兒女的心愿?;貧w后可以豐富武威市博物館的文化內涵,還可以增強武威文旅的美譽度,帶動武威文旅事業發展。
馬踏飛燕,即銅奔馬,為國家一級文物,1969年出土于武威市雷臺漢墓,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銅奔馬設計構思巧妙新穎,藝術造型精煉優美,鑄造工藝卓越精湛,通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7.3千克。銅奔馬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矯健剽悍,呈飛奔狀,右后足巧妙地輕踏在一只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飛鳥背上,既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并賦予了奔馬以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銅奔馬蘊含著極高的藝術、科學和歷史價值,并且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極品。
武威市委辦公室此次介紹,1969年9月,隨銅奔馬一起出土的還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等文物200余件,古錢幣3萬枚,被史學屆稱為一座豐富的“地下博物館”。銅奔馬清理出土后,由原省革委會政治部宣傳組決定,雷臺漢墓出土文物全部調省博物館保存。文物屬于國家所有,根據《文物保護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可以調撥本行政區域內其主管的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館藏文物”?,F省博物館已對銅奔馬進行登帳、編目、建檔等工作,并在基本陳列《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展出,是鎮館之寶之一。
武威市委辦公室指出,1983年,銅奔馬被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它不僅是天馬故鄉的城標,是絲綢之路精神的象征,更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銅奔馬在省博物館展出,受到海內外游客的高度贊譽,在更大平臺上進一步增強了武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武威市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共收藏可移動文物51807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502件套,每一件文物都是武威豐富文化內涵的代表,也能夠滿足武威市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需求。況且武威市博物館、雷臺漢文化博物館均展出銅奔馬原比例復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