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日報頭版刊登丨周寧:堅持綠色發展 打造生態樣板
發布時間:2021-12-06 文章來源:周寧縣人民政府 點擊:653

冬日的周寧,山青水碧,陽光柔和,仙風山上如約而至的霧凇美景吸引游客紛至沓來。今年10月,周寧縣被命名為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如今生態已經成為這座云端之城最響亮的名片。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周寧縣近年來的生態成績格外給力: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2.96%,獲評“福建省森林縣城”“福建省園林縣城”;全年空氣質量優良比例達100%,空氣質量指數連續三年全市第一,五年來穩居全省前五;已建成“綠盈鄉村”107個,占比達76%,其中初級版81個、中級版23個、高級版3個;“廁所革命”及資源化利用模式被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聯合向全國推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智慧監管模式作為寧德市數字生態典型應用案例亮相今年數字峰會分論壇。

從“守在深閨人未識”到“高山生態天下知”的轉變,關鍵在于周寧對“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三庫”綠色生態理念的始終堅持和深入實踐。近年來,周寧按照“生態、產業、城鄉”的戰略布局,立足生態優勢,保持綠色發展定力,不斷放大生態效益,初步探索出一條生態好、產業興的動能轉換之路,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可推廣示范的生態文明建設周寧“樣板”。每日清晨,在周寧縣東洋溪流域端源村段岸邊,總能看到“民間河長”葉發祿的身影,巡河、清理河道垃圾,為守護一灣碧水堅守一線,他忙碌的身影也成為周寧水環境治理的有力注解。生態治理,治水先行。近年來,周寧縣以列入水源涵養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契機,將“治水”作為改善縣域生態環境的突破口,相繼出臺《周寧縣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周寧縣全面推進“河長制”工程暨農村改廁改水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等文件,建立縣、鄉、村三級河長體系,在全市率先提出并實施“民間河長”做法,并建立全市首個“河湖長+公檢法”工作模式,不斷提升水環境治理保護水平。

“河長”清理河道垃圾 黃起青 攝
做好河長制工作的同時,作為寧德市首個水土保持以獎代補試點縣,周寧縣以流經景區景點、重點村鎮的主要河段為主攻方向,實施一批安全生態水系、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水保工程,帶動沿岸周邊水環境全面改觀。
加強鎮村生活、畜禽養殖、農業面源、工礦企業等排污綜合治理,全面關閉或優化沿岸入河排污口,采用EPC+O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運行維護模式……水岸同治,周寧縣一條條河流經過“洗禮”重新煥發光彩。目前,周寧域內54條大小河流水質綜合合格率達100%,沿線110個村莊整體形象和品位大幅提升;省考核斷面水質、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主要湖庫水質達標率100%。
從生態治水,到全面治污,周寧鐵腕決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上午10時,系統內企業治污設備運行正常,未出現異常數據。”近日,在周寧縣“生態云周寧智慧環保中心”,該縣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通過云平臺,對系統內企業進行實時監測。今年,周寧縣依托廣電網絡互動平臺內容資源優勢,以周寧不銹鋼深加工產業園為試點,先后與園區內7家鑄造企業簽訂企業環保用電設備監測合作協議,并安裝用電監測裝置,實現環境執法信息的采集和處理,進而推進鑄造企業環保設備線上監督,全面構建環境監管立體網絡。這是周寧縣“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又一創新舉措。

李墩不銹鋼深加工產業園 王珊珊 攝
近年來,周寧縣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為契機,主動把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作為對最廣大人民群眾負責的具體行動,推動一批破壞生態環境的“疑難雜癥”得到有效解決。截至目前,周寧縣第一、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期間32件群眾信訪投訴件,已全部完成交賬銷號,辦結率100%。龍潭工業園區作為周寧縣老工業園區,園區內以小微鑄造企業為主,因靠近居民區,給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影響。為此,周寧縣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以龍潭工業園區“退城入園”為契機,設立3000萬元產業發展基金,推進建設梨坪鑄造科技園,鼓勵扶持鑄造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裕翔、富鼎、國興、鑫得利等18家企業完成技改搬遷,力促傳統鑄造業邁向綠色化、智能化。

同時,周寧縣還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在加快周寧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的同時,積極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嚴格控制單位GDP碳排放指標,實現燃煤量大幅下降,2019年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74.63%以上,2020年底全面完成以電力、天然氣、生物質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優化轉型,全縣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無煤化”。生態綠色發展,群眾共享紅利。今年7月,全省首個“林業生態文明實踐基地”落戶周寧,該基地聚焦“三庫”理念、闡釋“三庫”理論、講述“三庫”故事,強調“以林興業”,進一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造“黃振芳”生態文化品牌。

年輕干部參觀全省首個“林業生態文明實踐基地” 林子杰 攝現如今,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周寧縣利用林地9萬多畝發展林下經濟,培育黃振芳式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560多家及個體種養戶2600多戶,總產值超過3億元,涌現出后洋、紫竹等一批林下產業引領農民增收的典型示范村,帶動廣大農戶實現增收致富。同時,周寧縣還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以及亞熱帶季風氣候條件,全面推動高山云霧茶、高山馬鈴薯、高山冷涼花卉、高山高優蔬菜、高山晚熟水果等生態產業發展,精心打造“鯉鄉福境·云端周寧”全域旅游品牌,并探索推進產業間的互動發展,致力打造生態產業新格局。

向山蘭園工人在澆花 林志勇 攝
在周寧,生態文明建設所帶來的實惠,惠及每個鄉村。2020年底,周寧縣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農民人均年收入17705元。周寧縣委書記袁華軍表示,周寧將對標寧德綠色低碳宜業宜居先行區建設,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為新起點,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保制度,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精心呵護周寧綠水青山,建好“三庫”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讓“生態周寧”名片越來越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