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大學生“錦鯉”們用親身經歷現身說法——
“只為當官”“提前養老”“純作奉獻”三大偏見可以休矣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青年。然而,面對基層巨大的人才缺口,不少大學生還是更傾向于在各大一線城市里“闖獨木橋”,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大家因對基層工作缺乏親身實踐而產生誤解和偏見。
有人說,“基層工作條件差、工資低,沒什么前途”“越是優秀的大學生越不應該去基層,這是一種對人才的浪費”“在鄉村每天優哉游哉地混日子,對成長無益,不如趁著年輕多闖一闖”……那么,大學生究竟應不應該去基層工作?記者近期一路走訪了在全國多地基層一線工作的大學畢業生,試圖從他們的經歷中尋找答案。
偏見之一:下基層只是為了當官向上爬
湖北宜城市小河鎮鎮長王俊濤在過去的10年時間里,多次面對過旁人“當官論”的質疑。他認為,在基層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當官”,“這首先是一份工作,與其他任何崗位無異”。各行各業都有其應盡之責,并非只有在高層的“高精尖”領域工作才能體現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意義。
王俊濤認為,基層干部屬于國家社會事務的管理崗位,承擔著守護一方百姓的職責,和“越是優秀的大學生越不應該去基層”這一論調相反,越優秀的人才越應該來到基層。
“我相信來到基層的年輕人都是想干一番事業的,如果單純是為了當官,到基層工作并不是一條捷徑。畢竟在大城市、大單位,處級干部一抓一大把,但對于我們,想走到那一步絕非易事”。
再者,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對基層干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基層干部隊伍急需年輕力量的加入。“現在村一級的干部們大多數為初高中文化水平,這已遠遠達不到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王俊濤說,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都是數字化辦公,但是一些干部別說熟練掌握辦公軟件,連字都認不全。
在湖北南漳縣長坪鎮,今年剛剛建成了一座像樣的便民服務大廳,解決了老百姓辦事難的問題。鎮長劉瑞感嘆,像基層事務“一網通辦”“一門通辦”,“這些工作在北上廣可能很順利地就推行下去了,那里社區的干部恨不得都是碩士畢業生,但在山區鄉鎮,這些工作的推行異常艱難”。
“過去,我們如果需要收社保養老金,需要一家一戶地走,山里面每戶之間可能走路要一個小時,到了家里如果沒有現金,他還要下山來取。在大城市里動動手指就解決了,在基層卻要耗費這么高的時間成本。”劉瑞說,想要推廣新技術新手段,只能依靠青年。
不僅如此,湖北咸寧市赤壁鎮副鎮長杜佳會發現,很多時候政府為鄉村投入的項目建設,一部分會日漸荒廢,原因便在于建設是一次性的,但維護與管理是長期的?;鶎痈刹咳绻麤]有管理思維,沒有新理念,很多項目做了也白做,最終可能就是上級檢查時搞搞“表面工程”,應付了事。
記者在采訪中觀察了解到,基層確實需要人才,且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優秀人才,事實證明,這些青年人才也確實能為鄉村帶來改變。
在甘肅省榆中縣園子岔鄉,村民常年以種植百合為生。鄉黨委書記趙冬冬是北京大學軟件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他利用專業特長,帶領農戶開展標準化、信息化種植改革,嘗試將大數據、農業機器人、綠色有機種植體系等融入產業發展中。趙冬冬說:“以前老百姓對于這些種植技術和手段沒啥概念,對于百合產品的深加工也沒有拓展過?,F在,我們最新釀出來的百合酒馬上就可以上市了”。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興賓區小平陽鎮和平村,村委干部們對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普遍很高,但效果并不明顯。以往大家能想到的就是每年一季的水稻能不能種兩季,畝產200斤的能不能換成300斤的,更關鍵的是,大家只關心銀行卡里的錢、飯桌上的肉和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往往會忽略掉一些短時間內沒什么收益、但對村子的長遠發展卻更有利的東西。
今年,在駐村工作隊員、廈門大學畢業生鞏昊的幫助下,村里有了些新嘗試,比如在稻田里養魚、養蝦,挖荷塘種藕等,“雖然我們沒有什么工作經驗,也并非農業技術方面的專業人士,但我們可能接觸到的信息更多,能幫助大家打開視野,這是對鄉村發展很大的幫助。”鞏昊說,“關鍵是要讓干部和村民們跟著一起開動起腦筋,這才是我們年輕人能為村里帶來的希望。”
偏見之二:基層工作等于“喝茶看報”提前養老
提起對基層干部的印象,也許認為基層干部每天干的就是“喝茶看報”的人仍不在少數。實際上,干部們每日需應對異常繁重的工作任務,“5+2”“白加黑”更是常態。
基層干部每天都在忙啥?在赤壁鎮街頭,杜佳會向記者介紹:“你看,像這路上的井蓋壞了,那里需要更換垃圾桶,有幾處路燈不亮,這幾家餐館煙囪又開始冒煙了,路邊雜草是否要清除,垃圾有沒有掃凈,?;奋囕v儲存運輸是否規范……”
這還僅僅是她所分管的城建工作這一項,其他的還有招商、包村、鄉村振興以及日常的會務文書工作,“可以說每天一睜眼,鋪天蓋地的工作就來了”。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鎮副鎮長虎彬彬也有同樣的感受,很多時候,基層干部的日常工作已足夠讓她忙得“腳打后腦勺”,而且還有很多“額外任務”等著她去完成。村民下水不通了、暖氣不熱了、家門口的路燈不亮了、哪戶的辣椒被蟲子吃了、誰家的西紅柿賣不出去了……這些事情都需要她一一去解決。
治沙工作來了,要去植樹;禁燒任務來了,要去巡火。這些工作常常都需要利用晚上或“業余時間”才能完成。
“有時入村巡火要到半夜兩三點,你想一個女生,大半夜在村里巡查,還真是挺有挑戰性的。”虎彬彬說,“很多工作可能說來就來,而且關乎老百姓的生活,你沒有辦法說‘哎呀,明天再說吧’,有問題立刻就要解決,等到第二天黃花菜都涼了”。
常年繁重的工作任務,往往讓基層干部們為了“大家”舍棄了自己的“小家”,虎彬彬與丈夫同為基層干部,聚少離多的生活讓她遲遲不敢要孩子。趙冬冬工作的園子岔鄉,上山下山需要耗費一整天,這讓他錯過了孩子的出生,也讓父母妻子多了些許的埋怨。
新疆克州阿圖什市阿扎克鄉黨委副書記余漁的工作地點,距離妻子工作的鄉鎮不過10分鐘的車程,可半年多的時間里,兩人見面次數屈指可數,有一次還是妻子病倒了,他才請假回家,買了一只雞,為妻子做了一頓飯。
即便如此,干部們還是難免常常面對一些質疑和誤解。不過,讓劉瑞感到欣慰的是,他明顯感到老百姓們對基層干部的偏見越來少,理解越來越多了。
“在疫情防控、抗洪搶險等工作中,我們可以說經受住了考驗,老百姓對我們的工作非??隙?,他們親身感受到了基層干部的不容易。”在“7.13”洪水中,劉瑞始終沖在救災第一線,挨家挨戶將受困百姓背上沖鋒舟。有村民對他說:“原來基層干部還是想著老百姓的,能擔事抗事,關鍵時刻能沖得上來。”
收獲的理解和肯定讓劉瑞很感動,這給了他繼續前行的動力和勇氣。時代在變,觀念也要變,對基層干部,還需要更多年輕人,需要全社會的認可和肯定。
偏見之三:在基層“有舍無得”,純作奉獻沒前途
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之所以不愿選擇到基層就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認為基層條件差、工資低,而且還沒有什么發展空間,“整天家長里短,能有什么收獲?不過是在奉獻青春罷了”。
趙冬冬不贊同所謂的基層“奉獻論”,他認為基層工作不只是毫無回報的付出,相反,基層工作帶給人的進步空間是巨大的,對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
他坦言,基層工作是最鍛煉人的,基層干部都是“萬金油”,恨不得樣樣精通,事事門兒清。比如,基層干部要懂農業種植、產業發展、產品銷售,要能和企業談合作簽訂單,還要懂得如何上傳下達、協調溝通,“這些事務多如牛毛,矛盾錯綜復雜,可以說在哪兒都沒有在基層成長快”。
王俊濤也認為,在其他工作崗位上,一個人可能只能接觸某一領域的工作,但在鄉鎮,會接觸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對工作能力來講是一個全方位的提升。“什么工作都做過,知道怎么做能做好,這些經歷對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筆財富,是在其他崗位很難得到的財富”。
新疆阿克蘇市依干其鄉良種尤喀克喬格塔勒村黨支部書記湯偉認為,4年的基層經歷帶給他最直觀的改變就是愈發“老成”。很多時候與不相識的人交談,大家都會估摸著他得三十好幾了,但今年他才剛滿27歲。
“如果是在普通單位上班,我才工作了4年,我肯定會覺得我還小,我還是個學生。但現在,我覺得自己跟學生這個詞已經完全聯系不起來了。”
之所以會有如此感受,用湯偉自己的話說,是基層工作讓他領悟到了很多人生的真諦。4年里,他似乎經歷了數倍于這個時間維度的事情,其中的美好與丑惡、開心與難過、憤懣與感動都成為他人生閱歷中的一部分,經歷愈豐富,內心便愈加強大。
他告訴記者,一份工作的體面也好、收入也好、發展前景也好,都是外在的收獲,真正內在的收獲是精神層面的東西,特別是一個人的底氣。
“人的自信來源于他干成了多少事,而這樣的自信又決定了他未來能夠干成多大的事。”湯偉說,“基層4年,我最大的收獲應該就是重拾了自信心。”
一個很直觀的佐證是,以前,湯偉都不敢在全班同學面前作個演講,哆哆嗦嗦,說不出話?,F在,別說幾十人,哪怕是上千人坐在下面,他都能“臉不紅心不跳”,侃侃而談。
過去,路遇糾紛或事故,他一般不會摻和,頂多看個熱鬧,現在不管是在哪里,只要是見到類似情況,他都會第一時間上前協助解決。
“原因很簡單,過往工作經歷不僅教會了我方法,鍛煉了我的能力,更讓我相信自己能夠游刃有余地去應對。”
隨著工作的一步步推進,每破解一道難題,他的自信便增添一分,“現在我越來越有信心能做成更多改變老百姓生活的事情”。他說:“哪怕有一天我不在體制里干了,出去找任何工作,我都敢說我能干得比別人好,這就是基層工作帶給我的底氣。”
廣西來賓合山市嶺南鎮里蘭村駐村工作隊員農桑,用她自己的話說,原本是個沒什么大志向的人,她只想做一條“咸魚”,在某個舒適的崗位上“掛機”,直至退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她的行為準則。而正是過去一年多的基層工作經歷,讓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有那么多需要她去幫助的老百姓,有那么多在基層勤勤懇懇的干部、村民,“我有什么理由不奮斗?”
不久前,農桑放棄了某互聯網公司發來的高薪“Offer”,立志要留在鄉村,讓更多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因為“事實已經證明,鄉村天地廣闊絕非一句口號,基層大有可為也絕不是空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金卓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