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即將舉辦,很多冰雪競賽項目受氣候和場地影響顯著,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備受關注。從冬奧會場館的設計、到運動員服飾的材料、運動員的備戰訓練,越來越離不開科技助力。原本應用于航空航天的“風洞實驗室”,如今也被用來輔助運動員開展模擬訓練和測試。
傳統的運動員訓練要在真實環境中進行,耗費時間長、體驗動作時間短,很難與教練獲得實時互動,且容易出現運動損傷。以跳臺滑雪為例,天氣好的情況下,考慮到落地時膝蓋的承受能力,運動員一天能跳十幾次,飛行時間加起來不過80秒。如遇天氣變化,訓練計劃可能取消,效率十分低下。
那么,運動員要如何擺脫天氣限制與受傷風險來加強訓練呢?2022北京冬奧會的備戰期間,風洞實驗室為現代運動員們帶來了另一種可能性。
風洞是空氣動力學實驗的一種裝備,是由洞體、驅動系統和測控系統組成的管道狀設備。風洞實驗室能調節風速、風向、風面、溫度、濕度等參數,模擬出賽場、賽時風場環境,讓運動員在逼近真實的風場里訓練。此外,還通過數字建模,量化運動員的動作形態,確定最佳動力學姿勢、測試運動服裝、設備器材的風阻特性,改進裝備設計。
除跳臺滑雪項目,風洞實驗室在其他項目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短道速滑為例,結合比賽實際賽道特征,模擬運動員運動速度,風洞中風速可設為15m/s??赏ㄟ^測試員頭盔上的絲帶和點燃的煙線直觀感受風洞里的流場環境。測試員腳下的高精度測力天平可以準確測量到測試員受到的風阻力。此外,彎矩、側向力、豎向力、風速等數據依次在顯示屏上出現,供研究團隊進行分析。
競技體育,成敗往往只在毫厘之間。在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舞臺上,十分之一秒的微小差距就能影響奪金次序?,F代運動員想要提升成績,除了刻苦訓練以外,越來越離不開科技助力。
當前,中國已建成體育綜合訓練風洞,最大風速可達到42米/秒,相當于14級強臺風的水平,幾乎涵蓋了冰雪運動所涉及的風速范圍,可滿足滑雪、滑冰、雪橇等大部分冰雪項目的模擬需求。(記者 詹淑真)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