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17日電 (記者 杜燕)2月17日,2022北京新聞中心“雙奧之城·看典”互動展示活動以“我的地盤我做主”為主題,邀請參與城市精細化管理與社區共治的嘉賓們一起暢聊街巷環境提升、社區治理品牌打造以及社區自治共治工作背后的故事,暢談如何對準大城市病的病根做到藥到病除,為百姓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九公里長的百年京張遺址公園煥發勃勃生機,10公里長的清河“七龍珠”提升計劃助力城市發展,市民身邊環境優秀、功能性強的“微空間”不斷增多……在眾多“街鎮責任規劃師”的助力之下,北京正平穩地推動著城市的有序更新。
這些街鎮責任規劃師從街巷地理位置、區域特點出發,深入挖掘街巷的歷史底蘊,梳理街區歷史文化內涵和遺址遺存,組成了一個個高水平的專業技術團隊,在充分考慮市民意見的基礎上,對綠化街景設計、建筑外立面改造、街區風貌、夜景照明等眾多領域提出專業意見和規劃設計服務,不斷提升著城市的顏值,也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在直播間,北京市海淀區海淀街道責任規劃師付斯曼詳細介紹了街鎮責任規劃師的工作機制,以及充分聽取市民意見后實施的優秀規劃設計案例。
付斯曼表示,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師,對城市之喜,仿若本能,希望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城市,為落實北京市新總規的四個定位的建設奉獻一份自己的力量。責任規劃師就是要用眼睛去發現,用身心去感受,用專業去支持,用責任去守護,用熱愛去熱愛,我們會繼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負韶華。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區安全、社區環境、社區服務,跟每個城市居民都緊密相關。直播間里,來自西城區的社會治理品牌“好商量議事會”的代表、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內街道核桃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潘瑞鳳和來自石景山區的社會治理品牌“老街坊”的代表、北京市石景山區金頂街街道模式口村社區黨委副書記陳雪,一起與觀眾嘮起了居民會客廳里的家長里短,解鎖社區百姓的小幸福。
陳雪表示,一句“老街坊”,滿是正能量。大事小事天下事,大家來商量。急事難事揪心事,街里街坊互相幫。石景山“老街坊”來自基層,源于群眾,是建立在鄰里守望相助基礎上,全區上下攜手共治、責任共擔的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新載體。從老街坊的由來,到新時期給老街坊賦予的新的使命,可以說,社區里小到鄰里矛盾的化解,大到社區面的安全防控,細到家門口的煙頭紙屑,大到生態環境的保護,老街坊是能走T臺能唱戲,能街邊下棋還能偽裝做安保。老街坊是社區基層的主力軍。他們中有黨員也有群眾,共同點就是社區主人翁意識強,甘于奉獻不計名利和報酬。
潘瑞鳳介紹,“好商量”是居民自發組成的一個群眾性自治組織,以“暢通渠道、匯集民意、促進參與”為目的,做到小事和平商議,大事和諧解決。小事體現的是鄰里事、樓門院事,如樓門照明收費問題、鄰里漏水協調問題、家庭矛盾解決問題。大事體現的是小區存在的共性問題,如物業服務問題、環境治理問題;發展中新出現的各種問題,如地下閑置空間合理使用問題、停車管理問題等;歷史遺留的難點問題,老舊樓房綜合改造問題、加裝電梯問題等,做到共商共議、共建共治。
潘瑞鳳表示,在參與“好商量”社區共治的過程中,通過與居民共同議事,共同參與,加強了社區黨委、社區居委會、物業管理委員會、駐區單位、物業公司和社區居民的多方聯動。
城市環境整治后的長效保持,不光是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指揮管理,還需要老百姓在整件事情上從“事前、事中、事后”的主動參與,于是,“小巷管家”應運而生,小巷管家由老百姓自己擔任。2017年4月,東城區在全市率先創立“小巷管家”,強化了居民自治,也使得退休人員有了用武之地。小巷管家、龍北社區聚愛春暉志愿服務隊隊長陳連英發揮余熱,真正地將街巷當成了自個兒的“家”。
陳連英介紹,五年來致力于小巷管家的崗位,用心用情做工作。這些以“40、50、60后”為主的“老”居民組成的管家團,是在鍛煉、學習、巡視的基礎上,磨煉的一支弘揚奉獻、互助、進步精神、充滿正能量的志愿團隊,現在東城區小巷管家參與人數已經達到4600多人,共計時巡查35.17萬小時。
陳連英還表示,小巷管家“幫助了他人,快樂了自己”,在不斷發揮余熱的過程中,既提升了晚年生活的質量,也實現了老年人擁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目標。如今,小巷靜了,環境好了,居民的參與度也提高了。
“雙奧之城·看典”互動展示活動是2022北京新聞中心9大展覽展示活動中的重要版塊。該活動自2月1日起開始持續至2月20日,每天組織開展訪談直播活動,以“一天一主題、一圖一故事”圖片加訪談形式,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借小故事折射大時代,每場訪談直播活動精心策劃社會與媒體關心關切的主題,并圍繞主題設置熱門熱點話題,邀請有關嘉賓、從業人員,分別從百姓視角講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生動故事,展示最新最美最好北京城市形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