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龍門石窟奉先寺被綠色保護網包裹?!£R力 攝
中新網鄭州3月11日電(楊大勇)十三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安陽是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和殷墟所在地。眼下正在進行的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的“大修”以及安陽殷墟遺址博物館的修建備受關注,人們期待古文化煥發新文明。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屹立在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代表龍門石窟的最高藝術水平。
2021年12月龍門石窟奉先寺大型滲漏水治理和危巖體加固保護工程啟動,這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時隔50年,龍門石窟奉先寺再次啟動大型保護工程,預計工期270天,在2022年洛陽牡丹文化節前完成主體工程。近日,記者在探訪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大修”時發現,該主體工程進度已過半。
與洛陽龍門石窟“大修”不同,安陽殷墟遺址博物館為建設項目,于2020年開工建設。
記者3月11日從安陽市委宣傳部了解到,該項目建筑規模5.1萬平方米,主要包括殷商社會生活史、殷墟考古史、文物展廳和精細考古實驗室等,總投資10.6億元。
目前,安陽殷墟遺址博物館主體建筑已進入全面搶工階段,陳展文本論證、數字化展示、擬展文物修復和復制等方案正在深化完善。計劃今年完成主體施工,2023年建成開館。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年來,殷墟已成為我國考古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發掘面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其出土文物數量之巨、類型之全世所罕見。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和良好的管理與展示,在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記者梳理發現,龍門石窟和殷墟遺址博物館均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文物價值巨大。其施工過程中,對文物的保護尤為重要。
在“大修”過程中,為了保護奉先寺,該寺被綠色保護網和腳手架覆蓋,被4萬米鋼管和防護網編織的“手術衣”籠罩。殷墟遺址博物館自2020年11月開工建設以來,主體范圍考古工作全部完成,出土了一大批包括刻辭甲骨在內的晚商遺址遺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