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2日電 (蔣鯉) 《紐約時報》近日發表評論文章,稱美國為全球唯一的“制裁超級大國”,并指出美國應該明智地使用這種權力。事實上,動輒發起單邊制裁,不僅無法解決問題,緩解地緣沖突,反而會有損美國的全球信任度,最終使美國走向孤立。
據美國財政部發布的報告,截至2021財年,美國已生效的制裁措施累計達到9400多項,比20年前增長了近10倍,數量之多令人咋舌。難道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制裁出來的嗎?
伊朗、敘利亞、古巴、委內瑞拉等國都因為制裁阻礙了正常的對外經貿活動,導致本國經濟發展受限,民眾生活水平持續低迷。
而另一方面,美國雖然打著“支持烏克蘭”的旗號發起對俄羅斯的嚴厲制裁,卻導致油價高企,令不少歐洲國家苦不堪言。
正如美國塔夫茨大學學者丹尼爾?德雷茲納撰文指出,過去10年間,經濟制裁已成為美國幾乎所有外交問題的首選解決方案。但事實上,美國這種單邊制裁正逐漸失去威懾力,俄羅斯和伊朗等國對美國的強硬態度就是美國制裁失敗的最好證明。
不僅如此,美國頻頻揮舞“制裁大棒”,盟友也深受其害。在美國的“長臂管轄”下,法國“工業明珠”阿爾斯通就曾慘遭美國“肢解”;為保護本國天然氣行業和維護自己在歐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美國對連接德國和俄羅斯的“北溪-2”項目實施多輪制裁,最終導致該項目至今未能完工;上個世紀,日本也在著名的“東芝事件”中受到美國打壓。
從本質上講,這種不分敵友的制裁行為是對他國主權的侵犯,不僅損害了他國經濟利益,這種“美國優先”的心態也會使美國在全球合作中逐漸被孤立。
肆意對主權國家和他國合法經營企業實行單邊制裁,企圖用政治霸權影響商業秩序,阻礙全球正常經貿合作,就是從側面反映出,美國外交影響力逐漸衰弱,在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歷史潮流時,維護霸權地位能用的武器越來越少。
當下,全球化進程受阻,各國加強合作、共同維護正常的貿易規則和秩序才是全球發展之道。美國揮舞“制裁大棒”,逆潮流而行,極不明智,終會引起越來越多的反對和批評,使美國走向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