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眾參展?!●R向陽 攝
中新網銀川5月18日電 (記者 李佩珊)麗影、黃河之畔、古渠流潤.......5月18日,由寧夏銀川市文化旅游廣電局主辦,銀川市興慶區委宣傳部、銀川市興慶區文化旅游體育廣電局、銀川市文物管理處承辦的“古渠與長城的對話——寧夏引黃古灌區與明長城文化遺產攝影展”集中宣傳活動在興慶區吾悅廣場展出。
水網如織、渠道密布的江南景致,長城蜿蜒、烽燧兀立的塞北風光……走進展覽現場,映入眼簾的是100幅具有寧夏古遺跡的攝影作品。從春花秋月、冬雪夏蔭的交替中能夠看到,唐徠渠的壯觀景象,明長城翻山越嶺的震撼,從晨曦暮色、月夜星空的瞬間中,觀影者用雙手觸摸著古渠的脈搏,用雙眼追隨著烽燧的身影,流連在攝影作品中遲遲不愿走開。
“原來這段長城是在興慶區,經常路過竟然不知道。”
“不僅有長城,還有古渠,它的歷史更悠久。”
……
活動現場前來觀展的人絡繹不絕。攝影師陳小組主動擔任起了“講解員”,向前來觀影的人講解巡展的作品內容以及攝影師創作的心路歷程。“明長城興慶區段,我當時在這個地方勘察了好幾個小時才拍到。”陳小組說,為了將寧夏的長城段完美地呈現在鏡頭中,他已經拍了12年、萬余張的照片,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是在我們寧夏的長城古跡,號召大家一起欣賞一起保護。
觀眾參展?!●R向陽 攝
明長城修筑位于北方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錯地帶,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交流融合發展。引黃古灌區是中國最古老的大型灌區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沿用至今的秦渠、漢渠、唐徠渠等14條古渠,干渠總長度1292千米,是一幅描繪黃河與寧夏平原血脈交融的壯美畫卷。2017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他們是歷史留給銀川最厚重的遺產,生動展現出這一地區創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進程的貢獻。
“這次攝影展按照春夏秋冬4個板塊布局,每個板塊都是按照長城和古渠的走向分布。”據興慶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范毅強表示,接下來將準備籌劃舉辦黃河、古城、海寶塔寺等系列攝影展,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思想精髓和時代價值,講好新時代文物故事,真正讓文物“活起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