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教頭”是這樣“煉”成的
“授課內容精彩豐富,互動環節設計巧妙……”5月中旬,陸軍某綜合訓練基地組織教員集訓,該基地學兵訓練隊教研室教員孫建民的一堂試講試教課結束,臺下評委集體打出高分。
熟悉孫建民的戰友都說,為了講好每一堂課,他付出了很多心血。
2002年,從軍校畢業沒多久,孫建民被調整到教員崗位,從事制配加工專業和坦克底盤修理專業教學。初上講臺,孫建民信心滿滿,每次授課都激情滿懷,然而臺下學兵卻聽得云山霧罩。一次課后,一名學兵直言不諱:這個教員連基本操作都講不明白。
面對質疑,孫建民暗下決心:“把技術練精練強,把課程講清講透!”從那以后,他一有時間就“泡”在教室和操作間,一遍一遍地練習裝備操作,不厭其煩地修改完善教案。把裝備學懂弄通后,他邀請教研室領導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員聽自己試講試教,再根據他們的意見建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孫建民的刻苦好學,在教研室是出了名的。他常說,身為教員,只有緊跟國防和軍隊改革進程,不斷拓寬視野,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能力,才能不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淘汰。
正是憑著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勁和韌勁,孫建民熟練掌握了4種車型8個專業的操作和維修技能,將百余個坦克底盤技術參數熟記于心,歸納總結出“理論化引訓、模擬器強訓、訓練場帶訓、個體性補訓”的坦克駕駛教學“四步法”,教學質效明顯提升。
漸漸地,他的課成了學兵們公認的精品課。
精品,來自汗水的澆灌。孫建民擔任教員以來,始終貼近部隊實際做好教學組訓工作。面對裝備升級換代,他敢于自我“清零”,以新兵的姿態加強新裝備新知識新本領學習,把積累的操作經驗和方法傳授給年輕的學兵。
一次,該基地組織坦克駕駛訓練,一輛坦克突然“趴窩”。有人建議,把故障坦克拖回車間修理。孫建民卻提出,把排除故障的過程,變成一堂現地教學課。
他把學兵們帶到修理現場,一邊操作一邊講解,手把手教大家排除故障、更換零件、調試設備。學兵們紛紛感嘆,這樣的現地教學令人印象深刻,學會就不容易忘記。
在孫建民心中,講臺就是戰位,“根”在自身硬,“葉”在多育人。耕耘講壇近20年,他想方設法把自己的過硬技能傳授給學兵,培養出一大批綜合素質過硬的技術尖子。
第77集團軍某旅班長穹昂澤仁剛到該基地時,學習心不在焉,訓練無精打采。孫建民注意到這一情況后,便主動找他談心。原來,穹昂澤仁入伍前在一家地方企業工作,待遇不錯。入伍后,高強度的學習訓練和嚴格的紀律約束,讓他有些不適應。
孫建民并不急著說教批評,而是結合自己的從軍經歷耐心開導他,同時還聯系其父母協助做好思想工作。在孫建民的鼓勵幫助下,穹昂澤仁重新振奮精神,全身心投入學習訓練,結業時被表彰為優秀學兵。到部隊后,穹昂澤仁不僅成長為裝備修理的行家里手,被任命為偵察班班長,還多次在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榮立三等功。
從軍20多年來,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能,孫建民先后取得多個高級技師資格證書,2次獲得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三等獎,2次榮立三等功,多次被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愛軍精武標兵”“優秀士官”。(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