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屏南消息(甘葉斌 詹妙珠)芒種時節,走進屏南縣熙嶺鄉塘后片區產業園,一排排西蘭花碩果累累,一簇簇玫瑰花競相綻放,一筒筒食用菌菌花燦爛……一個個特色明顯的產業直映眼簾,為農民打開了增收新渠道,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動力。
熙嶺鄉塘后片區下轄塘后、前梨洋、山墩和新圪4個行政村,各村曾一度面臨產業薄弱、發展滯后、人口外流等窘況,2021年,4個村通過聯合組建片區黨委,蹚出了一條黨建引領、抱團發展、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合力攻堅 “舊產業”煥發“新生機”
塘后村作為片區的中心村,距縣城30公里,平均海拔900米,一年四季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優勢為香菇、滑菇等食用菌生長提供了優越的天然環境。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塘后村村民幾乎都靠種植食用菌來獲取收入,食用菌成了村里唯一的支柱產業。
但由于缺乏組織引導,食用菌產業長期處于“小、散、亂”的發展狀態,加上生產設施跟不上、銷售渠道單一,這個曾經“炙手可熱”的產業漸漸地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走向“沒落”,大部分村民為了維持生計相繼外出務工。
沒有產業這個“地基”支撐,村莊振興就是“空中樓閣”,如何讓這個逐漸“沒落”的產業重拾昔日的“輝煌”呢?這成了擺在塘后村干部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面臨同樣發展“瓶頸”的還有與之相鄰的山墩、新圪、前梨洋等村。
既然單打獨斗難,那就綁在一起干。2020年底,4個村多番合計后,開始謀劃聯合成立片區黨委,探索通過組織聯建、產業聯興、人才聯育、治理聯抓的方式,打破各自為戰存在的資源受限、難以規模發展等弊端。
在鄉黨委的支持下,2021年塘后片區黨委正式成立。
握指成拳有力量。片區黨委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統籌片區各村村財資金300多萬元,建成了50畝現代化食用菌產業園,并與36戶菇農簽訂了認租協議,成功讓各村食用菌告別了傳統“草屋”、集體住進了設備齊全的現代“洋房”,實現了“開門紅”。
“認租一畝一年只需6000元,比自己建大棚劃算多了,而且在產業園里種植食用菌,菌棒受感染率低、菌菇品質明顯提升了?!惫睫r張天眺樂呵呵說道,生產成本的降低和管理技術的升級極大調動了村民們的種植積極性,塘后片區食用菌產業迎來了“第二春”。
多點開花 “小作物”撬動“大鏈條”
一枝獨秀不是春。傳統食用菌產業雖然成功轉型升級,但產業結構單一意味著抗風險能力差,于是片區黨委班子開始布局培育特色優勢產業。
“現在我們片區黨委‘當家’,各村資源可以跨界統籌,人手也可以按需調配,更應該抓住時機、擼起袖子加油干,做大做強片區產業體系”,黨委班子成員個個鉚足了干勁。
說干就干,盤資源、跑項目、找資金……經過努力,片區黨委流轉整合各村土地資源1500多畝,先后對接引進3家優質農業企業入駐片區,經營發展高山果蔬、花卉等特色農作物。
高山晚熟葡萄300多畝、獼猴桃70多畝、無土栽培蔬菜300畝……片區各村因地制宜布局了產業項目,形成了食用菌、高山玫瑰、高山果蔬三大產業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
一業興,百業旺。片區黨委趁熱打鐵,以三大產業為依托,緊鑼密鼓又開始籌劃建設食用菌初加工廠、玫瑰酒加工廠、農產品交易市場等配套設施,著力打造集農產品種植、生產、銷售及品牌運營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今年我不用出門打工啦,在村里就能實現就業,既可以照顧到家里的老人,又能掙到錢!”返鄉村民張楊瑤對村里的改變很是滿意。
產業強力支撐,鄉村振興有了十足底氣。2021年,片區各村平均集體經濟收入超20萬元,其中塘后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
用心服務 “微實事”保障“大民生”
農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土豆、西蘭花、玫瑰等農作物迎來了豐收期,產業園內各家企業也進入了用工高峰期。
“我們種植的75畝西蘭花眼下陸續成熟,如果不及時組織人員采收,一旦過度成熟開花將影響售賣,農時不等人,這可怎么辦?”產業園內,福建康蔬生態農業公司負責人林小妹憂心忡忡。
由于片區各村總勞動力較少,加上季節性用工工期短、對外招工難,所以在這農忙時節,園區內的農業企業都遭遇了“用工荒”。
“企業不僅要引進來,更要留下來、強起來”,為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片區黨委決定牽頭搭建用工平臺。一方面對接收集片區內各企業招工條件、用工時段、所需人數,另一方面在縣域范圍摸排整理閑置勞動力資源,按照類別、特長、勞動時間等建立臺賬,并根據雙方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雙向推薦。
經過努力,片區黨委共摸排閑置勞動力近200人,幫助園區企業解決用工需求80多人。
“群眾和企業的需求在哪里,我們的服務就要及時跟進到哪里”,為進一步做好服務工作,片區黨委還建立了常態化服務機制,通過整合各村力量組建了5支服務隊伍,定期開展種植技術指導、矛盾糾紛調處等服務,并策劃落實了快遞進村、寬帶入園等系列民生項目。
在推進產業項目開發的同時,片區黨委不忘提升各村的“顏值”,旅游公廁建設、排污管道鋪設、庭院綠化……一幅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新畫卷正在塘后片區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