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張春友
8月24日是烏克蘭第31個獨立日,也是俄烏沖突爆發整整半年的時間節點。眼下,俄烏在頓涅茨克等地的軍事沖突仍在繼續,扎波羅熱核電站的頻繁遇襲令世界憂心,圍繞俄知名學者杜金女兒的死因又在激烈爭吵。
沖突仍將持續
6個月過去了,俄烏沖突仍沒有停止的跡象。
當地時間24日,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在上合組織防長會議上發言稱,目前俄對烏特別軍事行動正在按計劃進行。
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獨立日講話中表明了烏方的強硬立場。他反對在領土問題上向俄羅斯妥協,包括克里米亞半島,以及烏克蘭在沖突爆發后六個月里丟失的南部和東部大片領土。他表示,“絕不會作出任何妥協和讓步”,誓言戰斗到最后。
當前戰局膠著的態勢及其影響的范圍都遠遠超出了各方預期。這種超預期的演變也在直接影響著俄羅斯、烏克蘭和北約三方各自的得失評估以及下階段的戰略規劃。
4月初,國際社會曾一度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彼時俄烏雙方經過5輪會談在很多議題上取得了積極進展。澤連斯基公開表示,烏克蘭愿意放棄加入北約的努力,希望在“安全保障國”的保護下成為“中立國”;俄烏談判烏方代表團團長阿拉哈米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烏克蘭與俄羅斯已接近達成協議,雙方正在為兩國總統的直接會面做準備。然而,就在雙方言和似乎只差“臨門一腳”時,“布恰事件”毫無征兆地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西方國家以此為借口發起又一輪對俄更嚴厲的制裁。更重要的是,烏克蘭政府的立場也迅速轉向強硬,澤連斯基不僅重提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目標,還要求取消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的席位。原本看起來近在眼前的和平希望,一下子又變得遙遙無期。
可見,表面看起來是烏克蘭在與俄羅斯談判,但實際上背后拍板、作決策的卻是美國和北約,只要他們從中作梗,俄烏雙方就很難真正談出和平。
當地時間23日,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一些西方國家不希望俄烏沖突結束,而是希望沖突繼續。恰武什奧盧指出有這種想法的國家不僅有美國,還有一些北約國家。
紛爭不止,經過半年的拉鋸戰,雙方是否能夠回到談判桌上?分析認為,鑒于各方立場非常矛盾,俄烏沖突目前仍沒有解決方案。莫斯科政治分析員卡拉喬夫指出,由于雙方似乎都未考慮?;?,“戰事可能會持續數年”。而與此相伴的大國博弈將會帶來怎樣的此消彼長,仍有待觀察。
歐洲“受傷”更重
俄烏沖突半年來,其影響已經在歐洲充分顯現。西方尤其是歐洲國家,已逐漸感受到伴隨硝煙而來的經濟民生之痛。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聯合發布的《俄羅斯黃皮書:俄羅斯發展報告(2022)》指出,歐洲對俄制裁傷及俄歐雙方,但歐洲受傷更重。
當地時間8月24日,法國總統馬克龍主持召開暑假后的首次內閣會議。馬克龍表示,當前世界正在經歷“重大轉變”,受俄烏沖突、干旱、火災等危機影響,資源商品豐富的好日子或將面臨終結。
報道稱,法國政府和企業正在為今年冬季可能出現的能源危機做準備。今年7月,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預警稱,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是“現在最有可能發生的事”,為此,政府正制定應急計劃,包括在冬季對一些公司限電或斷電。
事實上,不僅僅是法國,歐洲對俄羅斯煤炭的禁令已經生效,年底還將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但歐洲很難在短期內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報告指出,過去三年,歐洲平均每年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達到1500億至1700億立方米。即使在5年內能完全擺脫俄羅斯天然氣,需要投資的基礎設施也要花3年至5年才能完成。
8月7日,日本《讀賣新聞》發表題為《面對俄羅斯 歐洲政局陷入不穩》的文章,作者指出,歐洲國家因俄烏沖突持續對抗俄羅斯,而該地區政局日益不穩定。通脹加劇導致經濟不穩定,政府支持率低迷,給看不到突破口的烏克蘭局勢投下陰影,歐洲整體團結或被動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道則稱,在俄烏沖突持續半年后,歐洲人更希望看到這場戰事“能夠在圣誕節來臨之前結束”。未來幾個月,不少歐洲人將不得不“在取暖和吃飯之間作出選擇”。鑒于歐洲國家已經收容了大量烏克蘭難民,他們的政府很難證明花費金錢和精力支持一個遙遠的國家是合理的。
美國繼續“拱火”
歐洲很受傷,而它的盟友——美國,作為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還在不斷煽風點火,導致俄烏沖突擴大化、長期化、復雜化。
俄烏沖突以來,美國不斷拱火澆油,挑動制裁,唯恐戰火熄滅,其“坐收漁利”之心早已昭昭。正如《金融時報》在題為《美國將成為烏克蘭危機的最終贏家》的評論文章所稱,“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安全政策上,美國都將從俄烏沖突的后果中收益最多。”經濟學人信息社刊文稱,歐洲國家為了限制俄羅斯能源的進口,正在轉向美國尋求石油和天然氣的替代供應商,“美國正在感知能源領域的機遇”,美國將提高其國內能源產量,并成為更大的全球能源出口國。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18日報道,俄羅斯駐美大使安東諾夫17日稱,西歐目前面臨的天然氣供應困境,原因是美國施壓阻止了“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運營。他表示,通過這一舉動,與其說是美國贏得了對俄羅斯的勝利,不如說是美國贏得了針對歐洲大部分工業的勝利,現在這些工業不得不依賴更昂貴的美國能源。
除能源領域賺得“盆滿缽滿”外,美國軍工企業也收獲頗豐。
24日,美國政府宣布向烏克蘭提供約30億美元的新軍事援助。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源源不斷向烏克蘭運送武器。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高級分析師馬庫斯指出,西方武器庫快速耗盡,需要與美國軍工企業簽訂大筆訂單補充庫存。此外,俄烏沖突所引發的西方其他國家對武器裝備的迫切需求,也成了美國軍工企業渴望的”大蛋糕”。為了滿足生產需求,“毒刺”導彈生產商雷神公司、F-35隱形戰斗機生產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紛紛表示將加速提高產能。據悉,受益于俄烏關系緊張以及此后的沖突升級,這兩家公司將獲得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巨額利潤。
在世界上任何發生沖突的地區,都有美國的魅影。俄烏沖突讓越來越多國家看清了這個“全球混亂制造機”的真實面目。(法治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