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申遺 推動活態化利用展示 廣泛吸引公眾參與
中軸線申遺以來,北京市已完成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皇史宬、宏恩觀等騰退工作,南段御道景觀整體貫通
【開欄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今起,新京報開設“領航中國”專欄,通過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老舊廠房轉型高端產業園等案例,以小見大,描繪新時代、呈現新時代、傳揚新時代。
北京中軸線,肇始于元,成型于明,完善于清,發展于近現代,距今已有750余年歷史。這條7.8公里的城市中軸線,穿起了北京城的文化精髓和歷史脈絡。
2019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強調,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近年來,北京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文化之軸煥發出新的生機。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軸線申遺,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北京中軸線申遺已走過十余年的歷程。2022年,中軸線申遺名錄文本已完成,國家文物局黨組已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十載耕耘,北京文化之軸即將在世界舞臺起舞。然而,申遺只是開始,不是最終目的。它看過歷史的潮起潮落,未來還將隨著新時代的脈搏而躍動。
北京中軸線是一套完整的故事體系
“很多人在問,北京中軸線上的世界文化遺產已經有3處了,為什么還要申遺?我們覺得這些文化遺產合在一起,能夠講一個更大的故事?!苯衲?月,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在首屆北京文化論壇上如是說。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主任燕海鳴認為,北京中軸線是一套完整的故事體系?!巴ㄟ^中軸線,我們能夠了解中國人是如何認識空間,如何通過規劃布局來表達對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間的認知,體現了中國人對于政治、生活世界的價值觀?!?/p>
“北京中軸線承載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以中為尊’的傳統理念,體現著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元朝在營建北京(大都)時參照了《周禮·考工記》的都城形態,在以前的都城中,沒有哪個城市是完全按照這個范本來做的,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眳沃壅f。
北京市政協常委、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宋慰祖,一直關注、參與中軸線的申遺保護工作。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他,對古城有著很深的感情。5歲時他讀到了父親借來的、金受申先生所寫的《北京的傳說》,成為他對北京歷史的啟蒙?!皬睦锩嫖覍W到了很多關于北京的歷史知識,比如大鐘寺在哪兒,大鐘寺的大鐘是怎么推過去的,鐘鼓樓的鐘是怎么來的,至今我印象深刻?!?/p>
宋慰祖覺得,中軸線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實體建筑構架體系?!耙曰食菫楹诵牡膬瘸?,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規制建設?!笞嬗疑纭冈瓉砘食菛|邊是太廟,過去皇家祭祖的地方,皇城右邊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現中山公園),社稷壇是國家領土的象征;而現在天安門廣場東側即左邊是國家博物館,展示了先人的足跡及其創造的成果、對國家發展做出的貢獻,天安門廣場西側即右邊是人民大會堂,也是‘左祖右社’規制的體現,代表了一種文化的傳承?!?/p>
呂舟表示,中軸線上的所有遺產都和我們今天的生活環境相融,是我們生活的載體。中軸線上不光有恢弘壯麗的建筑,也有我們老百姓樸素生活的一部分?!皬那伴T繁華的商業街區,到無數游客觀看升旗儀式的天安門廣場,再到許多大爺大媽晨練的永定門公園,這就是我們今天生活的中軸線?!?/p>
目前,北京中軸線已確定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安門、正陽門、前門大街、天壇、先農壇等19處遺產點。以中軸線申遺為抓手,僅2020年8月至今,北京市就完成了鐘樓及鐘架、鼓樓擎檐柱、景山興慶閣、正陽門箭樓等的修繕工程。
記者近日探訪得知,正陽門箭樓正在進行安防、消防、供暖及電力改造等配套服務設施與安全系統提升,預計最快2022年年底向公眾開放。此外,正陽門城樓的修繕今年也將啟動。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關戰修向記者介紹,城樓牌匾周圍的油漆彩畫,和歷史上信息不太一樣,此前專家也進行過多次討論,這次修繕準備把它修改過來。
先農壇神倉和宰牲亭明年將向公眾開放
隨著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推進,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皇史宬、宏恩觀等騰退工作先后完成,中軸線南段御道景觀整體貫通。作為中軸線遺產點中與歷史風貌差異最大的一處,先農壇的騰退和保護工作無疑是具有代表性的。
位于北京城南中軸線西側的先農壇,與東側的天壇遙相呼應,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即1420年。建成之后,先農壇逐漸成為明清兩朝皇帝舉行祭祀、親耕籍田典禮的重要場所。
“先農壇對于保護中軸線布局的完整性至關重要?!北本┕糯ㄖ┪镳^館長薛儉告訴記者,“當時明成祖朱棣仿照南京城營建北京城的時候,按照‘東為陽、西為陰,東為天、西為地’的布局,在南郊建造了天地壇(天壇)和山川壇(先農壇)。由于歷史原因,天壇保存得很完整,而和它對稱的先農壇,如果不進行騰退、恢復和整治工作,古人營造城池理念的見證物將不復存在?!?/p>
“同時,保護先農壇也是為了保證文化傳承的延續性。作為中軸線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遺產點,先農壇體現了中國古代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是我們農耕文化傳統的一個見證?!毖€說。
多年來從事古都風貌保護調研工作的宋慰祖,2018年開始跟蹤先農壇的騰退、保護工作,曾看到建筑被占用、文物被廢棄的情況,對此專門寫過提案和建議?!敖衲晟习肽晡覀冊偃フ{研的時候,發現它的主體建筑展示出來了,一畝三分地、觀耕臺、山川壇等建筑已經恢復了部分原貌,而且騰退和恢復的程度驚人,顯示了我們在推動中軸線上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力度之大、破解問題之多?!?/p>
正值初秋時節,天氣涼爽宜人。9月3日,記者來到先農壇,發現很多游客帶孩子來參觀游覽,也有游客坐在樹下讀書。觀耕臺前的“一畝三分地”里,水稻、高粱、菽等農作物長勢喜人,一片碧綠,部分農作物將迎來收獲。2019年起,這里開始恢復耕種向公眾展示開放,自此每年都會迎來耕耘和收獲的場景。
“以前‘一畝三分地’周圍有圍欄,現在我們把圍欄去掉了,觀眾可以親近農作物進行合影留念,聞一聞稻花香?!毖€說,“播種、收獲時先農壇都會舉行活動,將來,我們的農耕體驗不僅停留在這‘一畝三分地’,大片空地也將被打造成農耕體驗區,這里將成為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p>
騰退工作在持續推動。去年年底,該館騰退拆除了具服殿北側、西側的1200平方米辦公建筑,打通了先農壇太歲殿前的歷史景觀視廊。如今,古建筑旁留出了兩片空地,正在試種旱稻。
“太歲殿西側的院落,由于歷史原因遲遲沒有騰退,被住戶占用了幾十年,前幾年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和對方反復溝通,講中軸線申遺的重要性,同時傾聽訴求,用一年多的時間解決了,非常難得?!毖€說。
他表示,“作為博物館,我們不僅要把綠化做好,還要把文物的價值揭示出來,充分展示先農壇的農耕文化內涵,這是我們未來的任務?!?/p>
目前,歷史上用來儲存籍田產糧的神倉院落已完成騰退,院內古建筑正在進行修繕,古建館將和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在這里聯合打造中國農作物種子科普展覽,明年向公眾開放?!巴ㄟ^這個展覽,我們希望讓公眾了解,水稻、小米、大豆等是我們本土的農作物,讓公眾知道,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靠勤勞和智慧養育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同時,也會把當今優秀的農作物品種展示出來?!毖€表示。
除神倉外,宰牲亭的騰退也已經完成,明年將向公眾開放。薛儉說,“我們還會把皇帝來先農壇祭祀路線做展示,配上雍正皇帝親祭圖和親耕圖,讓公眾身臨其境?!?/p>
薛儉還表示,騰退和保護工作依然時間緊、任務繁重,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懊髂晡覀冇?0個項目要同時推進,需要進行騰退、文化修繕、環境整治、展覽展示等一系列工作,重點和難點是慶成宮的騰退工作,要為明年國際遺產專家的考察做準備?!?/p>
公眾參與 擴大中軸線申遺國際影響力
立法也是申遺工作的重要一環。10月1日,今年5月經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正式實施。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遺產法研究所所長、參與前期立法調研工作的王云霞指出,《條例》制定的重點是建立一個協調機制,把現有的中軸線上不同級別、類型的遺產點,整合到一個框架體系里進行協調、保護和利用,解決在法律上“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問題。
參與立法協商工作的宋慰祖認為,《條例》顯示了我們對世界文化遺產從法律法規上保護的決心;通過中軸線的保護,也能進一步提升人們文物保護的意識?!八粌H僅是一個保護條例,實際上是讓我們的政府、市民,在法制的框架內對文物、對歷史文化進行保護,是法治意識的強化?!?/p>
《條例》的第三章為“傳承利用和公眾參與”,鼓勵、支持公眾參與北京中軸線保護活動,同時明確了多層次的保護主體和保護責任?!肮妳⑴c”既是近幾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所強調的,也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不同于以往申遺項目的突出特點。
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表示,申遺成功是目標,但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讓這些文化遺產能夠得到全社會的尊重,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健康地走向未來。
如何廣泛吸引公眾參與?近年來,北京推出了中軸線展覽、實地探訪、綜藝節目、文創比賽、文化遺產講堂等特色活動,讓大家通過更多的渠道感受到北京中軸線的文化魅力。
作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的發起人之一,宋慰祖表示,舉辦中軸線文創大賽,初衷是為了讓更多人關注并了解中軸線申遺,把中軸線的價值和文化內涵傳播出去,其次,也希望通過比賽,把中軸線打造成一個品牌?!氨热缰休S線的Logo(標志)、吉祥物、紀念品,一些老字號、周邊的會館、文化名人等。我始終覺得,打造國際消費中心,是要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到中國來消費中國的產品?!?/p>
據悉,自7月20日2022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啟動項目征集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目前大賽征集進程過半,已收到來自全國4萬余件投稿作品。
“從近兩年各賽道的反映情況來看,市民對中軸線申遺工作的關注度在不斷提高,比如中軸線主題演講比賽,大家報名很踴躍,男女老少都有?!彼挝孔嬲f。
在中軸線申遺過程中,公眾參與有何積極作用?宋慰祖覺得,公眾參與擴大了中軸線的國際影響力?!氨热缌魧W生、國際友人對中軸線的傳播,可以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軸線的文化,讓人們了解中國為推動中軸線申遺做出的積極努力。有時民間的講述,比官方的講述影響力更大?!?/p>
“公民參與也能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在走中軸、看中軸、聽中軸的過程中激發對自身文化的熱愛。尤其是孩子,帶著他們走一走,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知識?!彼f。
“近期我們推出了《最美中軸線》節目,很多大家喜愛的藝術家、年輕的演員都加入到了推廣北京中軸線的過程當中;去年的‘北京古建音樂季’中,音樂家們在古建中演奏了民族傳統音樂、西洋音樂,吸引了很多觀眾。我們發現,各行各業的人,都加入到了北京中軸線的推介過程中?!眳沃郾硎?。
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