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某部官兵在進行通訊設備業務訓練 李俊杰攝
◎郭文博 郝 正 本報記者 張 強
解放軍某部聚焦新型作戰力量建設要求,充分利用新裝備、新手段,探索實戰化訓練計劃和訓練方法。在一系列發明、創新的加持下,該部上下掀起了科技練兵的熱潮。
長江之畔,一條條纜繩如游龍飛鴻般劃破江面,船舶水手的業務訓練如火如荼;水面微波,一個個氣球如離弦之劍般快速升空,氣象觀測組放飛氣象觀測球訓練科學嚴謹;郁郁青山,一聲聲電報如雷霆閃電般秒達萬里,話務班的業務訓練緊張有序……
秋高氣爽,練兵不輟。連日來,置身解放軍某部多處訓練場上,一幅幅火熱的練兵景象讓人目不暇接!
記者了解到,為響應今年的開訓動員令,解放軍某部聚焦新型作戰力量建設要求,充分利用新科技、新裝備、新手段、新方法,制定實戰化訓練計劃和措施,通過將VR、人工智能、大數據+云檔案等與訓練相結合,不斷提高作戰能力,練就打贏本領,提升業務技能。
虛擬實戰,百分百確保航行安全
驕陽初起,霧氣氤氳,一場船舶應急處突訓練悄然打響。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訓練中該部船舶“VR+”訓練系統首次投入使用。
“損管報警!主機艙滑油管路破裂起火,迅速組織滅火……”接到演練指令后,損管分隊隊長李明帶領參訓官兵迅速前往集合地點。他們穿戴好智能設備,對火情處置、艙壁堵漏、緊急逃生等多個科目進行演練。
“這樣的訓練已經開展了上百次,但使用VR設備進行訓練還是第一次?!毖菥毟嬉欢温?,李明擦擦額頭上的汗說。
“相比陸地,船艙內訓練空間場地不達標、情景設置不夠逼真等情況時有出現。這些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訓練效果?!标犻L王帥介紹,為提高部隊應急反應能力和戰斗力水平,在該船??看a頭期間,官兵利用“VR+”智能技術扎實開展備戰演練,增設了“碼頭防暴演習”“不明登臨人員情況處置”“敵機偵察”等多個實戰場景。
置身VR演練場,一個個逼真的模擬場景應接不暇,官兵如同置身真實戰場,部隊應急反應能力和戰斗力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演練場上,“VR+”的訓練方法初顯成效;訓練館內,“VR+”也正彰顯出新的優勢。
“解尾纜,兩進一?!盫R訓練館內,航海干部張航正在熟練操作“船舵”。他按照緊急預案快速將“船”駛離“碼頭”,系統自動記錄下每一個車舵口令下達情況。
本次演練模擬的是??吭诖a頭的船只在發現有碰撞風險后緊急制動,駛離碼頭的情景。
在VR技術構設的模擬環境下應對各項突發狀況,與“險情”連續過招,讓官兵們受益匪淺。
該部領導介紹道:“這套VR訓練設備采用‘VR+網絡+數字化’的模式,可模擬各種突發情況,從判斷故障到應急處置,每一步流程都有對應操作規范和評分標準,得出的訓練成績一目了然?!?/p>
把脈海天,機器學習催生新算法
“‘敵方’對我進行信息封鎖,氣象資料接收中斷?!苯?,一場戰時氣象預報演習在演練大廳里打響。接到任務指令后,任務海域短時預報瞬時展開——數據爬取、字符跳動、圖像生成、要素輸出;比對、校準、作出預報……
“24日,海域以陰雨天氣為主,并伴有短時大風……”一會兒工夫,氣象預報員鐘劍就完成了報告。
此時,任務海域短時預報結論已出現在演練大廳的主屏幕上,而與之對應的海浪、風場等氣象資料,也隨之有序地出現。
這是該部氣象室參加模擬演練的一次場景,模擬在戰時信息封鎖導致資料缺失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氣象預報的準確率。
“得益于遺傳算法和雷達反演在氣象上的應用,即使在資料缺失的情況下,我們也能很好地完成任務保障?!辩妱φf。
在日常訓練中,該室針對資料短缺條件下作戰氣象保障特點,利用數學插值技術、四維同化方法和信息反演技術,豐富了可用情報資料的數量,同時提高了氣象數據的可用性。該室還制定完善了各類保障預案,進一步提高了氣象保障人員的整體素質。
某年6月,南方多地連續遭遇多輪強降雨。當時,該部所處駐地同樣也遭受了暴雨侵襲,所幸因提前預知并作出了相關預案,暴雨造成的影響被降到了最小。
“提前搶跑”得益于該部自主研發的氣象海洋信息綜合分析應用平臺的提前“通風報信”。該平臺可實現大范圍、全天候觀測,在節省人力的同時,也為汛情預測和應急處置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數據支撐。
鐘劍表示:“依據大數據建立數據模型并提前預警,為科學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科學支撐?!?/p>
科學育人,小創新引領訓練新模式
“碼頭出現6名‘暴恐分子’,他們身上攜帶輕武器,請相關人員迅速處置!”近日,該部63687部隊突然發出一陣緊急號令。
1分鐘內穿戴裝備,2分鐘內集結完畢,3分鐘內防暴應急分隊成員迅速按部署就位……電光火石間,官兵全副武裝迅速奔赴戰斗崗位,協助地面人員成功制服“歹徒”。
防暴分隊隊長王帥說:“我們的快速出動,得益于科學化的訓練機制。我們平時運用自主研發的‘訓練任務自動生成系統’進行訓練,開展常態化應急分隊演練,戰斗力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為遂行實戰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
“近年來,隨著單位的承訓量不斷加大,訓練中涉及人員、訓練科目的信息倍增?!?3687部隊一隊隊長秦立濤介紹,“訓練任務自動生成系統”可以針對不同專題、不同階段的官兵,提出科學訓練建議;可以根據科目難易程度合理制定訓練計劃,精算訓練時間;可以統籌現有訓練資源,靈活設置訓練科目輪換順序;還可以跟蹤評估訓練效益,對訓練期滿,成績仍不達標的弱項科目,有針對性地開展穿插補訓。
在報務連,得益于自主研發的“云檔案”,官兵們不僅取消了“加碼加量”的“老傳統”,還研究探索了貼近部隊實際、提升訓練質效的組訓新模式。
該部63683部隊也創新探索了無人機搜救等新型作戰形式。他們突出新型力量使命課題訓練,突出新型力量“應急”與“應戰”兩個內容,推行“全年度、戰斗式、科學化”訓練模式,把崗位訓練與集中訓練結合起來,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下錘煉新型作戰力量。
記者看到,該部聚焦新型作戰力量建設要求,充分利用新裝備、新手段,探索實戰化訓練計劃和訓練方法。在一系列發明、創新的加持下,該部上下掀起了科技練兵的熱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