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食品飲料產業數字化進程提速升級,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產業深度融合,生產設備數字化率、產品制造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大幅上升,智能制造服務平臺、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制造業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管理系統等廣泛應用,個性食品消費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速推廣。傳統食品人才已難以適應企業的轉型發展要求,企業急需能扎根食品產業發展,掌握現代食品生產工藝,具有數字化素養和工匠精神,能熟練運用數字技術與智能化設備的現代食品“數智型工匠”。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精準把握產業數字化轉型人才需求,聯合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新希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人才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平臺建設、工匠精神等關鍵環節,逐步完善了“技數共生”智能型食品工匠人才培養模式。
切合產業發展需求,繪制智能型食品工匠之規
學校組建“職教教師+行業專家+技術骨干”的調研團隊,按“新技術應用—新生產變革—新崗位標準—新人才需求”的邏輯,調研數字化發展水平領先地區和數字化轉型示范食品企業。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為系統掌握食品生產、信息技術和智能設備操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有良好學習與實踐能力、創新與團隊精神,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從事產品開發、加工生產和質量控制工作。人才培養規格為崇敬食品產業、食品產品,篤定匠心品質;熟悉食品標準、食品知識,守定生產規范;精通食品工藝、質量控制,抱定卓越之道;敏識時代技術、未來技術,錨定智能方向。
復合數智技術要素,構筑智能型食品工匠之基
課程體系方面,學校關注“信息采集、設備控制、工藝管理、數據分析、工藝優化”五大應用流程,依循“數字意識培養、智能設備操控、綜合應用提升”三大認知層面,構建“通識課+專業課+拓展課”的課程體系。
課程內容方面,學校引入企業真實項目,解構數智技術層級,著力于“豐、增、轉、提”。
課程思政方面,學校堅持“三空間四同步”育人。
聚合校企優勢資源,精煉智能型食品工匠之能
學校深化與新希望乳業股份公司的合作,投入專項資金4800萬元,將四川省產教融合示范項目——食品飲料智能制造技術應用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成為“食品+機電+信息技術”“教學+科研+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智能化方向產教融合平臺。充分發揮平臺功能,從5個維度暢通智能型食品工匠“技數共生”培養路徑。教師端建立輔導員、專業教師、企業工匠“三導師”制,輔導員導思政、專業教師導學業、企業工匠導生涯。學生端建立“教育學分+教學學分”雙學分機制構建學生榮譽體系,實施綜合素質在線測評,強化育人過程,鑄牢工匠精神。
“技數共生”智能型食品工匠培養特色
學校實現了3個革新:一是構建了“智能型食品工匠”規格,敬食品(素質)、悉食律(知識)、精食技(能力)、敏食智(特色),明確培養標準;二是搭建了“技數融合”特征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課程思政,理清智能型食品工匠教學科目及其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三是創建了“筑·引·疏·用”的“引筑智能循環平臺”,實現資源利用和人才培養的生態循環。
經過7年實踐,學校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智能型食品工匠,為食品產業向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懂數字技術應用的食品技術優質人力資源,學生參加國家、省、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獲獎40余項。2017、2021年學校2次主持制定(修訂)國家食品生物技術專業教學標準,1門課程獲評國家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2門課程入選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4門課程為四川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群整體實力位列全國前三,在全國和省級會議交流推廣30余次,被10余家媒體推廣報道,產生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
(作者: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