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4日報道 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網站10月27日發表題為《中國會取代美國嗎?還是這兩個大國陷入僵局?》的文章,作者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國際兼職教授沃爾登·貝洛,全文摘編如下:
![]() |
多個因素決定了霸權國當前的危機,它不僅僅是經濟危機,還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危機。
當許多人談論霸權衰落時,他們主要考慮的是經濟層面的情況,但政治和意識形態層面的情況同樣重要。上世紀80年代末,當一些分析人士猜測美國的霸權可能會輸給日本時,他們只考慮了經濟層面。盡管這是主要考慮因素,但他們忽視了兩國關系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層面。
讓我們重申一下,將當今霸權危機與20世紀80年代的霸權危機區別開來的是綜合了嚴重經濟混亂、深刻的意識形態不滿和影響深遠的政治不穩定局勢的致命組合。如果霸權國不但在經濟方面落后,而且國內在接近內戰,社會中相當多一部分人對使其全球經濟主導地位合法化的自由民主意識形態失去信心,那么其全球霸權就很難行使。
這就是美國如今的處境。
讓我們現在轉向其他大國是否正在走向中心舞臺取代美國這個問題。當然,中國是大家議論的首席候選國,并且中國在經濟方面的挑戰是最強的。
無論如何,中國現在是全球資本積累的中心。在大眾的印象中,它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在2013年至2018年的5年里,中國占全球增長的28%——是美國所占比重的兩倍多。
這與美國經濟標志性的衰退危機形成對比。
就其全球政治和意識形態影響力來看,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經濟外交贏得了朋友,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國家。但是,除了貿易和慷慨的援助之外,中國吸引他國的還有靈活而有效的模式。
隨著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由資本主義民主下政治沖突失控,市場失敗,經濟停滯,無法再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有意義的替代方案,而中國的這種吸引力與日俱增。
但北京在把中國道路作為全球南方國家應該遵循的道路這一問題上一直非常謹慎。中國既沒有采取措施取代西方建立的全球治理機構,也沒有尋求用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
我們不會對美中兩國在軍事方面進行詳細比較。我們只是要說,中國沒有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其戰略態勢是防御性的。
回到我們主要擔心的問題:經濟強大的中國對于確立全球領導地位非常猶疑,經濟和政治上變弱的美國通過到處展示其絕對軍事優勢拼命鞏固自身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或許我們不應該如此看重霸權過渡,而應該著眼于一種霸權真空的出現,它類似于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霸權真空,但并不完全相同。當時,受到削弱的西歐國家不再有能力恢復它們在戰前的全球霸權——而美國未能堅持伍德羅·威爾遜的努力,使華盛頓確立政治和意識形態霸權的領導地位。
在這種真空或僵局中,美中關系將繼續至關重要。這兩個行為體都無法決然應對各種趨勢——諸如極端天氣事件、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美國在其巔峰時期實施的多邊體系的衰敗、拉美進步運動的復興,以及中東激進的伊斯蘭主義政權、以色列和保守的阿拉伯政權之間日益失控的緊張關系。
雖然存在風險,但霸權僵局或真空打開了通向一個權力可以更加分散的世界的道路。在這個世界里,來自全球南方國家、傳統上較為弱勢的小國可以有更大的政治和經濟活動自由,可以通過合作構建真正的多邊秩序,而不是通過單邊或自由主義霸權強加于人。
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