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希望每屆世界杯都有中國裁判【時隔20年再次躋身世界杯執法陣容 3名中國裁判員明晚將啟程前往卡塔爾】
11月8日晚,國際級裁判員馬寧將與國際級助理裁判員曹奕、施翔一起由杭州市啟程,飛赴卡塔爾多哈。伴隨著光榮、夢想與使命,3名中國籍國際級裁判員即將正式開啟卡塔爾世界杯執法之旅。臨行前,馬寧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體能、狀態都準備得不錯
北青報:能夠登上世界杯決賽階段執法舞臺,您是否已經實現了個人執法生涯的最大目標?
馬寧:要實現最大目標還太早,畢竟我還沒有真正走進卡塔爾世界杯,沒有真正站在世界杯的賽場上。我之前也說過,在整個裁判執法工作生涯中,遇到過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沒站在世界杯賽場上,沒吹響世界杯執法的第一聲哨,就還要全力以赴準備。
北青報:世界杯執法工作準備得如何了?
馬寧:我的準備情況比較好,體能上、狀態上準備得都不錯。最近我一直在做中超(比賽執法工作),能保持較好的狀態。這段時間是我們幾個體能儲備的關鍵期,也非常累。中國足協給了我們三人很大的支持力度——就現在國內各賽區氣候環境來說,只有海南的濕度、溫度更接近卡塔爾,所以最近我們幾個基本都是在海南(執法)比賽。
北青報:從2011賽季晉升為國際級裁判員至今,您用了11年時間挺進世界杯裁判陣營。除自己努力外,您最感謝的是誰?
馬寧:裁判的培養不比培養運動員輕松,其最大特點就是培養時間長、使用周期短。真正能躋身國內頂級聯賽、國際賽場的裁判員,絕大多數都在30歲以上,有些到了40歲或40多歲就選擇退役,所以他們的黃金使用周期相對較短。裁判員不是到了某一級別,就能直接擔綱執法隊伍的主力。和運動員一樣,裁判員也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歷練。這段時間,應該感謝的人太多了。每一個階段,我都會遇到不同的伯樂——把我挖掘出來的人、給我創造在行業里提升機會的人。無論在地方足協、中國足協,還是在工作單位或是以前上學的學校,我都遇到了吉人、貴人。換句話說,如果在任何一個階段缺少這些幫助我的人,也許我都不可能走到今天,甚至做不了裁判員。所以,真心感謝在我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幫助、關愛和支持的每一個人。
“一直以來對自己有信心”
北青報:獲得卡塔爾世界杯執法資格,這是不是在您意料之中?
馬寧:我們這屆世界杯裁判員的競爭很激烈。國內很多報道認為我們直到比賽開賽前,競爭才會進入到白熱化。實際上,競爭早就已展開,從開始階段就非常激烈,而且不到最后一刻,競爭就不會停止。國際足聯、亞足聯在遴選世界杯裁判的問題上,會嚴格考察候選人最近幾年的狀態,特別是執法的穩定性——是各種考核依據的最關鍵因素。從裁判工作管理者角度來說,發揮不穩定的裁判員,其業務認可度可能會被降低,被指派執法比賽時也會受到不利影響。而且,裁判員需要擁有十足的信心。我們這個行業比較特殊,不是說肯定不犯錯,只能說盡全力做到最好。我個人一直以來對自己有信心,在執法過程中也都一絲不茍。
北青報:躋身卡塔爾世界杯執法隊伍陣營前,您是否接受并通過了超長周期的考核?
馬寧:可能大家看到的,或者關注到更多的是我最近兩年的執法表現,但國際足聯對每一名世界杯候選裁判員的考核周期都非常漫長,甚至在我們剛被選定為國際級裁判員時,考核就已開始。與國內考察、培養國際裁判一樣,國際足聯對世界杯裁判員的考核期不只是賽前的最近兩年。當裁判員相繼成為國際裁判、亞足聯精英裁判時,亞足聯就開始有意識考察他們,并初步判定哪些可以被培養成為世界杯候選裁判員。
考察兩年后,如果認為有些裁判員沒有機會去世界杯,那么亞足聯就會安排他們執法亞足聯主辦的其他序列賽事。我就是這樣一步步走上來的。我是于2013年年底正式進入國際足聯、亞足聯有關世界杯候選裁判員考察工作視野的。
在執法第一屆U22亞洲杯的裁判員中,有很多都進入了世界杯正賽執法陣容,因為那屆賽事是亞足聯考核世界杯備選裁判員的重要平臺。那次比賽執法任務結束后,我便正式進入亞足聯精英裁判員的第一梯隊陣容,可以執法亞足聯主辦的各類最高水平比賽。
在2018賽季赴日本執法當季亞冠聯賽決賽第一回合時,我就預感自己一定有希望進入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的候選裁判員名單。所以,我當時也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
執法世界杯不會縮手縮腳
北青報:在世界杯舞臺上,可能遇到的大牌球員、頂級明星更多。您會如何應對?
馬寧:近年來,中超也引進過許多頂級球星,我也執法過他們參加的比賽。這些年我還執法了很多重大的洲際比賽,這些大賽的歷練,使我個人在執法世界強隊時不會膽怯。即便球星云集,我在心理上也不會縮手縮腳。對裁判而言,規則是工作的準繩,規則不因人而改變。足球比賽中裁判規則制定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保護運動員的安全,在此前提下,力求保證比賽的流暢性。裁判員要通過執法確保運動員們發揮高超的技術水平,確保賽事的精彩性。
最近一段時間里,我們團隊也在認真觀看各大洲比賽視頻,了解各支隊伍的特點,包括他們的技戰術打法,為更好地執法世界杯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北青報:執法時嚴厲、不茍言笑是您的特點,在世界杯賽場上是否會延續?
馬寧:我有很多微笑執法的經歷,在我執法過的中超比賽中,也有整場比賽沒有出示一張紅黃牌的時候。我們在賽場上和警察辦案、醫生治病、教師上課一樣,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什么時候需要溝通、什么時候需要及時出牌,都是依據綜合因素來做判斷的。在很多執法場次中,我和隊員之間的交流都比較好。
賽前要接受體能、技術訓練
北青報:抵達卡塔爾后,大致會有怎樣的安排?
馬寧:到了賽區后,我們會先接受體檢,然后接受體能檢查,體能狀況達不到標準的裁判員是不能執法比賽的。賽前,我們還要接受體能訓練、技術訓練。此外,我們會執法一些由職業運動員參與的模擬比賽,國際足聯裁判管理團隊會在訓練中設置執法困難程度高、復雜的場景,來訓練我們的判斷能力、應變能力。有些類別的模擬訓練場景,可能在我們的執法生涯中一次都不會出現。當然,我們還要參與視頻案例分析。國際足聯會給我們設定一個本屆賽事的執法標準?,F在VAR技術已全面介入到世界杯執法當中,所以各類裁判員需要對執法尺度、精神有比較統一的認識,這也是安排大量訓練、模擬場景設置的原因所在。
北青報:世界杯裁判員的競爭同樣殘酷,您會以怎樣的心態應對這份升級的挑戰或者競爭?
馬寧:從體能儲備來說,我的情況非常好。國際足聯裁判管理團隊看到我的體能數據時,對我特別認可。我在今年6月的時候曾參加了國際足聯組織的第二期培訓班。在體測結束后,體能講師給我們公布的5項數據中,我的數據在其中4項中排第1位,另一項排在第3位。引導我的國際足聯體能講師負責人會定期給我們開線上會,他甚至建議我把訓練強度、速度降一降,因為我的數據遠遠超過了他們給我制定的訓練計劃中的強度,他們怕我受傷。
技術方面,世界杯執法工作確實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在我看來,如果一個地區的足球技戰術水平沒有發展到某種高度,裁判員執法的認可度可能也會相應降低。當然,決定世界杯裁判員執法出場率的其他原因錯綜復雜,但能力水平始終是決定裁判員執法前景的第一位要素,如果小組賽執法表現好,那么自然也會獲得更多執法機會。另外一個重要考核的因素是比賽的難度。就好比跳水運動,起評分與難度系數有關,即便高難度動作完成過程中略有瑕疵,如果起評分高,成績也不會太差。
愿中國裁判亮相每屆世界杯
北青報:場上、場下的您有什么不同?
馬寧:一年下來,我確實得在賽季結束后與朋友聚上一聚。我是一名足球裁判員,同時也是社會的一員,我不能與社會、與生活脫鉤。工作之余,和親友的小聚、溝通確實非常有必要。平時我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業余愛好,甚至已經10多年沒怎么踢球了,確實是害怕受傷,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受傷幾率會變大,我怕耽誤事,我要對我的職業負責。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一個非常隨和的人。在賽場上,我從來不以個人好惡來吹比賽,我所有的做法都是嚴格依據規則,執行規則時,該嚴厲則必須嚴厲。
北青報:世界杯執法過后,還會有更多動力實現更多目標嗎?
馬寧:我們去世界杯(執法),是證明自己有能力達到世界頂級裁判員執法水平,并進入世界杯執法陣容。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差距:身體條件方面,我沒差距,可能還有優勢;我的差距可能體現在對足球運動的理解,我們要借鑒足球發達國家裁判員的優勢,要學會取長補短。
我更希望每屆世界杯都有中國裁判員執法的身影,希望中國裁判員能夠在國際執法舞臺上走得更遠、執法比賽的分量更重。包括我在內,所有中國裁判員都應有遠大的理想、目標。有了遠大的理想,大家才能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我們幾個現在只是實現階段性目標的其中一項。我相信,未來我們的裁判會亮相每一屆世界杯。隨著大家共同努力,中國的裁判工作會越來越好,中國的足球競技水平會提升得越來越高。
本組文/本報記者 肖赧
統籌/杜銳
記者側記
3名裁判員扮演探路先鋒角色
盡管世界杯執法舞臺的競爭激烈程度從不亞于參賽各隊比賽本身的競爭,但中國裁判員時隔20年后再度躋身世界杯執法陣容,中國籍裁判員組首次以集體方式進軍世界杯,這本身就是一份值得載入中國足球、中國足球裁判工作史冊的榮耀。作為中國足球裁判員的佼佼者,馬寧等3名裁判員此赴卡塔爾世界杯賽場的意義不僅僅限于成就個人夢想,他們實際還扮演了為更多中國裁判員在頂級賽事執法舞臺開疆拓土的探路先鋒角色。
接受專訪時,馬寧侃侃而談,不時還傳出爽朗的笑聲,似乎很難讓人將他與那個在場上頻頻出牌、表情冷酷到底、令違規違紀者膽寒的賽場執法官形象聯想到一起。從近20年前初登業余比賽賽場執法,到在一位位良師幫助下,抓住機遇,蛻變成為一名優秀的本土裁判員,后來憑借智慧與勤奮躋身亞足聯精英裁判陣容,最終在眾多國際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卡塔爾世界杯執法隊伍的一員,馬寧實實在在經歷了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風風雨雨。
在他看來,躋身世界杯裁判員陣容,并不是夢想的終結。比起個人成就,他更期待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裁判員能夠走上國際足壇最高執法舞臺,他甚至把“執法世界杯決賽階段”視為中國裁判員努力追求的方向。
《北京青年報》2022年11月7日第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