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11月9日電(王曉陽 肖全省)小溪潺潺,香樟如蓋,桂花飄香……走進安溪縣祥華鄉東坑鄉,公卿溪從村中穿過,溪河魚翔淺底,流水潺潺;小溪兩畔花果相映成趣,遠處層層疊疊的茶園青翠碧綠,一壟壟淮山園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據悉,公卿溪是九龍江源頭的支流之一,是祥華鄉溪源頭段,河水為附近山澗水匯集而成。2017年,隨著河長制的深入推進,該村投入500萬元實施東坑公卿溪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在原有河道的基礎上,以水生態保護為主,通過對河道清淤清障、恢復灘地、改善河水、恢復河岸等四大措施,打造一條水清、岸綠、花美的自然景觀游覽小徑。
治理工程先從清淤清障入手。祥華鄉鄉長、河長陳鴻鵬介紹,清淤、清障盡量保留河流的原始走向,清除河道中過盛的雜草、淤泥及河道兩側的垃圾進行全面清理,進一步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維護好河道水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重點修復灘林灘地的生態,保留河道中的灘地、小島等形態,對于河道駁岸多用緩坡,對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河段采用直立的鋼筋水泥防護,河岸護坡采用多孔生態材料,干砌塊石、卵石等。
在河道河岸恢復方面,在兩岸修建生態護岸、防沖措施,起到防沖促淤的目的,最大限度為生物創造良好的生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親水景觀建筑,配備親水設施,親水平臺、休閑棧道等景觀建筑增加人們與河流的互動性。
“三分建設,七分管理”。要讓這項工程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幸福感,后期運維至關重要。陳鴻鵬介紹,公卿溪推廣“以河養河、生態護河”長效管護機制,并通過推進種植花草行動、公卿溪放養鯉魚等系列活動,通過魚吃草解決打撈有害水生植物的難題,同步推行禁止電魚村規民約,全民共同打造生態公卿溪,讓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產生更大的成效。
沿著公卿溪兩岸繞村走一圈,記者看到村民各家,根據自己的產業或特長,利用自家的建筑進行改造,設立了風格多樣、各具功能的山藥合作社、農家小院、古工坊、種茶人書院、農耕文化博物館、山藥茗村產業文化展示中心、家宴中心等等,與公卿溪、公卿橋、水美宮等東坑自然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匯集成一幅內涵豐富的產業、生態、人才、文化等鄉村振興多彩“豐”景,村民也因此走上致富幸福路。
公卿溪的治理項目,只是安溪縣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以小流域為單元抓好封育治理,結合“河長制”“林長制”、安全生態水系工程等,建立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統一的河道防護體系。按“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布設防治措施,在流域上游及山脊、山頂和陡坡地全面實施封山育林,利用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涵養水源;結合安全生態水系工程,對崩塌和防護設施薄弱的河道,清淤清障,修建生態護岸和植樹種草,建設生態清潔型的水流域,促進小流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發展。
“堅持把綠色生態理念貫穿于治理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突出治水、致富?!卑蚕h河長辦主任、水利局局長謝志鋒表示,安溪縣將并充分發揮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按照生態治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相結合的思路,加快推進全鄉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同時落實各級河長定期巡河制度,持續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加強巡查保潔、執法聯動,讓茶鄉的一條條小流域充分發揮自身生態優勢,帶動特色產業和旅游業,最終成為群眾綠色發展的幸福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