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12月3日電 (林春茵 顏郡)由兩岸機構聯合主辦的第九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3日在福州召開,來自兩岸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120余名專家學者共探新形勢下兩岸文化融合發展新路。
論壇上,與會代表就“兩岸史學的共同書寫與史觀建構”“兩岸文教領域的深度融合與發展”“兩岸文學的審美價值與情感認同”“兩岸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閩臺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當代創新”等10個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與會者在發言中指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不可分割的一家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根和魂。兩岸文化發展論壇的舉辦,有利于繼續推動凝聚兩岸文化共識,加速中華文化復興的對話與交流,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支平認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培育了閩臺文化的茁壯成長,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閩臺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的整體性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細珠指出,因立場不同,造就不同的臺灣史觀?!芭_獨”史觀割裂臺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系,妄圖建構獨立于中國之外的“臺灣主體性”史觀,是臺灣史研究中的錯誤史觀。如何應對“臺獨”史觀,是學界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臺籍副教授張立本提出,“第一家園”“閩臺一家親”等概念的實踐已在福建省沿海許多城市開展,需夯實“閩臺一家親”敘事,探索新形勢下兩岸文化融合發展道路的更多面向。
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馬準威表示,在當前情勢下,文化議題是功能性合作中最重要又最低度政治敏感的連結點,使兩岸具有統合動力的可能;應以文化為切點,找尋兩岸統合的新動力,積極推動民間合作。
當天,“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也同期舉行。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圖文展策展人藍博洲認為,圖文展有助于兩岸同胞了解日據以來臺灣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光榮歷史,樹立正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意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