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的家長辭去工作,給孩子當起了“陪讀”?!芭阕x“到底對還是不對?如果孩子讀書需要陪,作為家長到底該陪什么?當家長不在身邊時,老師又該怎樣陪伴孩子呢?
心靈的陪伴是家長的義務
我想先以一個家長的身份來說說自己的觀點。
我覺得做家長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因為我們能有幸見證孩子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在孩子年幼時,他們是如此依賴著我們。他們的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走路、第一個微笑、第一個發現……都需要家長的陪伴與見證。所以有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的確是這樣!這樣的陪伴即便是在孩子長大后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陪伴能讓孩子產生良性情緒,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擁有家長耐心陪伴的孩子往往更加樂觀、堅強。所以,對孩子成長中的“陪伴”是家長的義務。
但是在孩子的學習中,家長的陪伴并不是坐在那里監督孩子學習,也不是孩子上課時,家長坐在教室后面陪著聽課,邊聽邊記筆記,而應該是心靈上的一種陪伴。在孩子成功時,說一句“真棒”,與他分享成功的喜悅;在孩子失敗時,道一聲“沒事”,與他分擔失敗的痛苦。前幾天,兒子回家沮喪地告訴我,他考了倒數的名次。我第一句話就是:無論考多少分,你都是媽媽的兒子!媽媽愛你!然后,我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自身的不足。在第二次考試中,兒子名次提高了6名。我認為,家長積極的情緒會對孩子產生良好的作用。因為簡單粗暴的態度解決不了問題。作為家長,陪在孩子身邊,當孩子遇到困難與挫折時,與他一起查找原因,給他適當的幫助,對孩子的缺點及時指正,才是扭轉局面的最有效辦法。
老師要及時陪伴呵護孩子
接下來,我還想以一個教師的身份來說說另一個觀點。
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家長的陪伴,他們的成長更需要老師的陪伴與呵護。在某些時候,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替代了家長的角色。在校學習期間,老師的陪伴與呵護是孩子們熱愛學習、熱愛學校生活的一個重要理由。在校園中,他們跌倒了,有人為他們揉痛處;委屈了,有人聽他們傾訴;與小伙伴爭吵了,有人客觀地幫助他們分析問題,重拾友情……很多時候,這些問題根本等不到回家讓家長進行疏導。正因為有了老師的陪伴,會讓孩子的很多情緒及時得以釋放,很多情感需要及時得到滿足。一個有愛心、懂陪伴的老師,會讓他(她)的學生時時感受到溫暖,成長為一個內心豐盈的人。
我欽佩這樣一種家長或老師,他們在孩子需要關懷時給予無私的陪伴,在孩子需要獨立時又能得體地退出。作為家長和老師,不求孩子們必須完美,更不求他們為自己爭光,只要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而自己有幸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與他們同行一段,便就足夠了。
(張楠楠,南開區中心小學高級教師,曾榮獲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天津市“師德先進個人”、天津市“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