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建甌9月4日電 題:在北苑御焙遺址重溫宋代茶飲“頂流”
作者 葉秋云
“天下之茶建(今建甌,古稱建州)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誠如宋朝周絳在《補茶經》中所寫,北苑貢茶乃宋代茶飲“頂流”,宋徽宗盛贊“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北苑貢茶主產于今福建南平建甌市境內。位于建甌市東峰鎮的北苑御焙遺址,見證了北苑貢茶的往日榮光。
步行1.9公里,自山腳出發至山腰處,一方北宋慶歷年間的摩崖石刻記錄了當時官焙的盛況:“建州東鳳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興國初始為御焙,歲貢龍鳳上,東東宮、西幽湖、南新會、北溪屬三十二焙……”
建甌市建州北苑御焙貢茶研習所負責人劉瑞君說,此摩崖石刻高約4米,寬約3米,豎刻從右至左,全文8行,每行10字,共80字,石刻內容與北苑“御焙”“御茶”“御泉”有密切聯系。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唯一一塊御貢茶事石刻。
北苑茶從唐末進貢始,到明洪武二十四年罷造,歷經6個朝代400多年,創下了中國茶葉御貢史之最。而北苑御焙遺址,作為迄今考古發現的最高規格的皇家茶署,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中國唯一一個國保級涉茶遺址。
公元933年,建州茶人張廷暉將自家所經營方圓三十里茶園悉獻閩王,由此得名北苑。公元977年,北苑成為大宋御茶園,朝廷派重臣督造,設漕司行衙,置“龍焙”,造“龍鳳茶”,為“以別庶飲”,鑄龍鳳圈模,“龍鳳團餅”由此而來。
而后四百余年間,北苑貢茶曾是帝王貴胄與文人騷客競相傳頌的“頂流”茶品,歐陽修、范仲淹、陸游、王安石等兩宋時期的文人都為之奉盞傳唱。這段輝煌的歷史讓當地茶人與有榮焉,而恢復失傳已久的“龍團鳳餅”(蒸青研膏茶)制作技藝,成為不少茶人的心之所盼。
“這是情懷‘作祟’”,作為建甌本地人,又是“茶二代”,制作烏龍茶20多年的劉瑞君9年前開始研讀古代茶論典籍,致力復原蒸青研膏茶制作技藝,傳承弘揚北苑貢茶文化。
“宋代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史的高峰,宋代茶文化則以建州北苑茶文化為代表?!苯óT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張松輝是北苑茶文化研究員,“宋代吃茶的方式從煎煮變為點茶,南宋時期點茶尤為盛行,隨之傳到了日本、韓國,成就了日本、韓國的茶道。明代廢團為散之后,點茶文化漸漸暗淡?,F今,日本、韓國的愛茶人士依舊會來建甌探尋點茶文化的前世今生?!?/p>
東峰鎮上,還有一片閩臺同根茶園(百年矮腳烏龍園),也是建甌茶歷史文化的一個見證。據《臺灣通史》等文獻記載,臺灣茶葉為清嘉慶年間從福建傳入,為臺灣舉子林鳳池趕考帶去18棵矮腳烏龍母樹繁衍而來。1990年9月,臺灣知名茶葉專家吳振鐸考察百年矮腳烏龍園,認定園內老茶樹是臺灣青心烏龍的母樹,二者“同根同源”。
“往后30多年間,兩岸茶人往來日益密切?!睎|峰鎮黨委書記盧曉榮告訴記者,為保留閩臺烏龍茶樹品種歷史淵源的見證,這片茶園已被列為保護區。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北苑茶文化,建甌市在市區建設北苑貢茶街和北苑貢茶主題公園,北苑貢茶文化展示館、體驗館和活動館已陸續建成投入使用。北苑御焙遺址已被列為福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目前正努力爭取成為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在建甌,當地種植、生產、加工并銷售的茶品,無論矮腳烏龍、水仙、肉桂等散茶系列,還是蒸青研膏團餅茶,也叫響了“千年建州·北苑貢茶”的區域公用品牌。
“保護茶葉品種、復原蒸青研膏茶制作技藝、研發一款現代年輕人愛喝的‘抹茶’、科學種植管護茶園等,是當下我們正推動做的事情?!苯óT市委書記周靖表示,建甌正致力于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從遺址活化、講好歷史、振興茶業、茶旅融合、對外交流五個方面發力,復興北苑貢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