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敦煌9月23日電 (記者 丁思)哪些新科技將為網文創作者提供助力?它對網絡文學行業將帶來哪些沖擊和影響?中國風網文如何進行IP價值轉化和海外輸出?如何更好地創建網文創作品牌?22日,第十三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網絡文學創作論壇在敦煌舉行,網文作家、人工智能專家、平臺運營專家、企業代表等,圍繞這一熱點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圖為觀眾體驗數字科技,感受數實融合的新閱讀方式。丁思 攝
“技術賦能網絡文學作家,讓好故事影響更多人。”番茄小說執行總編輯樂力認為,人工智能能夠提高作家創作體驗,例如降低出現錯別字的頻率,提供多題材寫作方向,根據模板整理行文思路,實時查看章節的閱讀情況。同時,新技術還可以滿足網文愛好者多形式體驗需求,文字轉語音技術實現多音色AI聽書,提升用戶沉浸式聽書體驗。
AI寫作對于創作者來說,降低了寫作成本,作品同質化的現象卻不可避免。在樂力看來,這部分的作品滿足了一部分讀者的需求,但不會影響到頭部精品力作的創作,市場對于優秀的網文作品一直是有需求的。
在將來,AI寫作會取代網絡文學創作者嗎?青年作家、甘肅省作家協會專職副主席王熠22日在敦煌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介紹說,自人工智能、AI寫作問世以來,數字技術對于網絡文學創作者來說如同一把雙刃劍,成為熱議話題,但這也倒逼網絡文學創作者去追求文藝精品,去努力彰顯自己作品的獨特性,回歸文學創作的初心。
王熠說,“每個人的作品,與作者個人的人生體驗、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息息相關,是人生閱歷的構成,也是一次生命體驗的展示;同時,還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給了網絡文學創作者無限的題材和想象力。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作為身處甘肅的文藝創作者,大都愿意窮盡一生去挖掘敦煌這座文藝富礦的寶貴財富,我的個人經歷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在河西走廊工作生活的六年。”王熠說,她創作的《敦煌:千年飛天舞》,查閱大量資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要寫敦煌壁畫的保護,那必須要對現在的一些工藝有全面掌握。要將“莫高精神”寫得傳神,自然是要設身處地去了解一代又一代敦煌“守護神”的故事,獲取寫作素材的方式主要是網絡和實地走訪。
圖為本次博覽會的數字展區。丁思 攝
本次數據會期間,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2022-2023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網絡文學作家數量累計超過2200萬人;全國重點網絡文學網站新增注冊作者260多萬人,同比增長13%。年度新增簽約作者17萬人,以“90后”為代表的青年作者逐漸成為網絡文學創作的中堅力量。
截至2022年底,累計上架網絡文學作品3400余萬部,占數字閱讀整體上架作品總數的六成以上。網絡文學作品題材細分類型已超過200種?,F實題材和科幻題材成為網絡文學兩大支柱型題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