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學習打卡、進行社交、刷短視頻、玩游戲……如今,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都離不開網絡。如何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讓“少年的你”健康成長,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重點之一。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正式實施,這也是我國首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
目前,未成年人對待網絡的態度如何?他們都在網絡上做些什么?家長對于孩子的網絡使用行為關注幾何?如何提升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家長和學校、社會該從哪個方向發力?近日,聚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話題,新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和采訪。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劉洋
“網絡原生代”喜歡刷視頻、玩游戲
搜集各種動漫游戲的片段,用心挑選背景音樂,再卡點配上不同的特效,將其剪輯成一段幾秒鐘的小視頻……河北一高中的高一學生小宇每逢周末放假回家,就會拿起手機,剪輯視頻、編發,并查看數據,還要和評論區的網友互動。因為平時住校沒有接觸手機的機會,小宇一回到家就開啟了爆刷模式,幾乎整個周末,都在與手機相伴。
像小宇一樣,今天的青少年絕大部分是名副其實的“網絡原生代”,對網絡的了解與運用,并不弱于成年人。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10歲以下網民和10至19歲網民占比分別為3.8%和13.9%,青少年網民數量近2億。
“網絡原生代”的網絡使用情況如何?今年11月初,新京報教育新聞部針對學生和家長分別進行了網絡使用調查,調查顯示,面對網絡上的“花花世界”,未成年人很難把控得住自己,調查顯示,75%的孩子平均上網時間超過1小時,超42%的孩子上網時間為2至4小時。
與此同時,近六成學生上網的第一目的是娛樂,其次是社交。只有28%的學生表示,上網最主要是為了學習。刷短視頻成了最吸引未成年人的娛樂方式,占比43%;其次是玩游戲,占比36%。
事實上,防止未成年人在網絡沉迷,不少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已經按照法律規定,升級防沉迷系統,推動“青少年模式”升級為“未成年人模式”。85%的學生受訪者認為,這一模式在防沉迷等方面有用。
但必須承認,這一模式在實際使用中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有家長反饋,“青少年模式下,很多小程序打不開,孩子有些作業得通過小程序提交,只能用成人模式”;家長把自己身份證號碼開通游戲給孩子使用,繞開未成年人游戲監管,因為“不想把孩子身份證信息輸入網絡平臺”,或者“孩子周末想多玩一會兒,只能用大人賬號”等等。
針對該話題,近日,新京報小記者們走上北京市東城區幸福大街,就“未成年人網絡健康使用情況”進行隨機采訪。通過本次調查獲知,有一部分家長不同意孩子上網的原因是擔心網絡有害信息、垃圾短視頻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脅。此外,也有家長擔心未成年人過度沉迷網絡會被陌生人騙取個人信息,遭受網絡欺凌。關于短視頻以及游戲平臺設置的未成年人模式,受訪家長中超38%認為未成年人模式有效,超61%則認為沒有效果。
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須多方合力
不得不承認,面對網絡世界紛繁復雜的信息,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卻并不足夠讓其健康、安全地暢游網絡世界。
對于使用網絡帶來的影響,超六成學生受訪者認為網絡使用的確給自己帶來了消極影響。與學生相比,家長顯然更加“樂觀”,超八成家長支持孩子上網,只有49.55%的家長認為使用網絡會給孩子帶來消極影響。與此同時,家長對未成年人在網絡上看到的信息依然保持高度敏感,75%的家長會利用未成年人模式,試圖以此管控未成年人所能接觸到的網絡信息。
《條例》也注意到了規范網絡信息內容的重要性,設置專章明確要加強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的規范。同時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制作、復制、發布、傳播這類信息。同時加強對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的規范。這類信息主要包括,可能引發或者誘導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為、實施違反社會公德行為、產生極端情緒、養成不良嗜好等類別的信息。同時明確,這類信息不得在首頁首屏、彈窗、熱搜等重點環節呈現。
堵不如疏。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建議,社會各界共同建設網絡素養家長課堂或學校。如,政府牽頭開辦網絡素養教育培訓班,幫助家長指導孩子如何正確使用網絡,著重培養孩子的鑒別力;大中小學舉辦線上網絡素養教育講座和研討會,為學生家長提供討論與分享如何指導孩子使用互聯網的在線交流平臺;高校與社會科研機構等共同開發制定家長網絡素養教育課程與指導手冊;政府與企業深度合作,鼓勵互聯網信息供應商開發并推廣綠色家庭上網系統,幫助特定年齡群體過濾不良信息等。
“在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六位一體’未成年人保護體系中,家庭保護是第一道防線?!狈皆鋈f,數字時代,父母要學會與孩子共同成長。
未成年人保護道阻且長。在網絡時代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只有集齊各方力量,才能真正為未成年人撐起一把網絡安全的保護傘。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各方職責一覽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備受關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稐l例》中對有關政府部門和企業、學校、家庭、行業組織等各方職責做出了明確規定,推動社會各界形成共識與合力,共同守護孩子的網絡安全。
父母作為孩子人生教育的第一任老師,為孩子成長提供重要家庭環境;學校是育人主渠道,在守護青少年網絡安全方面要發揮主陣地作用;而各大網絡平臺、軟硬件企業、網絡服務提供商則應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為青少年守好網絡安全防線。
學校
●網絡素養促進
為未成年人提供上網指導和安全、健康的上網環境。
將提高學生網絡素養等內容納入教育教學活動。
合理使用網絡開展教學活動。
建立健全學生在校期間上網的管理制度。
規范管理未成年學生帶入學校的智能終端產品。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上網習慣,培養學生網絡安全和網絡法治意識,增強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獲取和分析判斷能力。
●網絡沉迷防治
加強對教師的指導和培訓,提高教師對未成年學生沉迷網絡的早期識別和干預能力。
對于有沉迷網絡傾向的未成年學生,及時告知其監護人,共同對未成年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家庭
●網絡素養促進
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
提高自身網絡素養,規范自身使用網絡的行為。
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教育、示范、引導和監督。
合理使用并指導未成年人使用網絡保護軟件、智能終端產品等。
●個人信息網絡保護
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能力、掌握個人信息范圍、了解個人信息安全風險。
指導未成年人行使其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的查閱、復制、更正、補充、刪除等權利。
●網絡沉迷防治
關注未成年人上網情況以及相關生理狀況、心理狀況、行為習慣。
防范未成年人接觸危害或者可能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
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時間,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企業
●網絡素養促進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專門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終端產品:
●有效識別違法信息和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
●保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權益
●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便于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
智能終端產品制造者:
●產品出廠前安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
●采用顯著方式告知用戶安裝渠道和方法
網絡平臺服務提供者:
●定期開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影響評估
●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者未成年人專區等
●成立獨立機構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情況進行監督
●以顯著方式提示未成年人用戶依法享有的救濟途徑
●網絡信息內容規范
網絡產品和服務中含有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信息的,制作、復制、發布、傳播該信息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在信息展示前予以顯著提示。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網絡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對未成年人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或者惡意損害形象等網絡欺凌行為。
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
●建立健全網絡欺凌行為的預警預防、識別監測和處置機制。
●建立健全網絡欺凌信息特征庫。
●加強對用戶發布信息的管理。
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的在線教育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能力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
●個人信息網絡保護
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
●建立網絡直播發布者真實身份信息動態核驗機制
●不得向不符合法律規定情形的未成年人用戶提供網絡直播發布服務
個人信息處理者:
●不得強制要求未成年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非必要的個人信息處理行為。
●嚴格設定信息訪問權限,控制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知悉范圍。
●發現未成年人私密信息應及時提示,采取停止傳輸等必要措施防止擴散。
●網絡沉迷防治
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
●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
●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產品和服務。
●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游戲賬號租售服務。
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
●設置未成年人模式,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內容等方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提供相應的服務。
●合理限制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務中的單次消費數額和單日累計消費數額。
●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與其民事行為能力不符的付費服務。
●不得誘導未成年人參與應援集資、投票打榜、刷量控評等網絡活動。
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
●通過必要手段驗證未成年人用戶真實身份信息。
●建立、完善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游戲規則。
聲音
要引導學生在網絡生活中,既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道德的自律引導作用。媒介素養教育也是一種道德教育,是為了讓公眾知曉并遵循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相關規范,更好地處理自己與媒體的關系。
——張海波,廣州市未成年人網絡生態治理基地主任、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媒介與教育工委會常務副主任
網絡內容服務平臺有責任建好“防火墻”,守護青少年網絡安全,包括采取強制進入青少年模式、提供家長管理工具等在內的多種措施,在安全使用、防沉迷管理、優質內容生態建設等領域全面保護青少年健康觸網。每日首次啟動抖音App時,以彈窗方式推送青少年模式引導頁,未成年人用戶每使用超過40分鐘需要家長授權,實名認證的未成年人用戶賬號或開啟青少年模式的賬號無法充值打賞。青少年內容采用多重審核機制,過濾不同形式的不良信息,適齡匹配內容方面,以泛知識、重教育為主,為廣大青少年量身打造有信息質量、有安全保障的內容。
——抖音相關負責人
如果希望《條例》有更好的實施效果,僅靠平臺仍不夠,需要家校社形成合力。家長層次是不一樣的,高學歷的家長也不見得網絡素養都很高,在家長缺位的情況下,學校、社區和政府要及時補位。社區資源也應利用起來,在寒暑假開設相應的課堂,大型公益機構也可將落腳點放在網絡素養的提升上。
——鄭寧,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主任
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是行業問題、技術問題、家庭問題,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投入力量。以企業為紐帶,網易游戲持續聯合社會各界力量,采用“疏堵結合”的方式,將未成年人保護和教育工作滲透到生活的多個場景。針對未成年人上網安全教育、未成年人相關黑產打擊等,強化與家庭、公安等社會力量的協同,不斷加固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屏障。通過現實社會的教化和疏導,讓青少年真正形成自己的“免疫力”,能夠去偽存真,對網絡空間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自我保護意識。
——網易游戲相關負責人
當上父母后,并沒有經過系統的教育和培訓,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家長,但并非所有東西都比孩子懂得多,在移動互聯網,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環境下,家長要和孩子共同成長和發展。希望能夠引入第三方力量,發揮社會大課堂的作用,讓孩子了解互聯網,能夠成為互聯網甚至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新時代的創新者和創業者。
——方增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
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減少網絡有害信息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已成為社會共識。平臺應依照《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絡安全法》《青少年網絡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內容審核機制,加強內容把關,凈化不良信息,守護未成年人上網安全??拼笥嶏w重視對兒童個人信息和隱私安全的保護,推出兒童隱私保護政策,并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青少年心理問題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幫助學生解決輕度心理問題。
——科大訊飛相關負責人
新京報記者 劉洋 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