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月29日電(劉建軍) 進入臘月,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走進甘肅隴南市成縣黃陳鎮葦子溝村何治偉家的院子,一股淡淡的面香味迎面飄來,一下便勾起兒時對新年的美好回憶。院子里,何治偉夫婦異常忙碌,他們要對今天掛出的80多斤掛面進行最后的拉條。“要趁面表面還未縮水完成拉條,才能保證掛面粗細均勻,時間一長,面就拉不開了。”他一邊注意著手中力道,一邊介紹道。
1月28日,甘肅省隴南市成縣黃陳鎮葦子溝村村民何治偉在自家院子制作手工掛面。武磊 攝
手工掛面作為當地過年的一道傳統美食,因其口感筋道、易存放、老幼皆宜,廣受大眾的喜愛,延續千年而不衰。傳統的手工掛面制作,要經過和面、開條、盤條、發酵、拉條等十多道工序,一道工序都不能馬虎,對手工藝人從時間、體力、耐力都是一種考驗。
“從先一天下午和面開始,到第二天下午捆好面,要二十多個小時,工序繁瑣,很辛苦,現在年輕人能堅持的不多,都是我們上了年紀的人在堅守。”何治偉說。為了確保掛面的品質,他嚴格把握每個環節的時間節點,經常是凌晨2點到5點進行上條,6點鐘開始拉條,在零下十多攝氏度的寒夜,伴隨他們的是鄉村點點燈光和一盆炭火。
今年50歲的何治偉,兒子外出山東打工,家里夫妻兩人從10月底就開始制作手工掛面,已經掛了6500多斤手工掛面,也為他帶來了2萬多元的收入。“我掛了30多年的面,附近縣區都有顧客,現在不用出去賣,直接上門取貨。”說起他的掛面,何治偉是滿臉的自豪。
和何治偉一樣,堅守傳統技藝制作手工掛面的在葦子溝村還有30多人,他們在為民眾留住兒時年的味道,留住鄉愁的同時,也讓傳統的非遺技藝在鄉村不斷傳承,形成了增收的特色產業。
在與葦子溝村不遠的成縣黃陳民俗體驗園的生產車間,同樣是火熱的生產場面。王東偉正在指揮工人將原料裝進大缸進行發酵。他說:“每年臘月是水燒酒銷售的旺季,為了讓消費者過年喝上記憶中的味道,每年都需要加班加點來生產以滿足需求。”
1月27日,在黃陳民俗體驗園里,工人們在釀造水燒酒?! ⒔ㄜ?攝
王東偉作為成縣黃陳水燒酒的第六代傳人,2017年,他和妻子帶著150斤的水燒酒參加縣上舉辦的年貨節,結果不到3天就賣空所有產品,給了他們夫妻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決定擴大生產規模,讓水燒酒走向更廣闊的世界?,F如今,他們通過七年多的發展,他們的產品也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出售向青島、康縣、西和等地,走出大山邁向了廣闊的市場。
“我從小就跟著家人制作水燒酒,父輩的技藝傳承深刻在我的腦海里,通過不斷對傳統釀造技藝的發展和改進,讓我們的產品在保持原有味道的同時品質不斷提升,市場的認可度持續加大。”王東偉說。他們在做到產業發展規模的同時,還為黃陳鎮周邊20多人常年提供務工就業的機會,以聯農帶農發展模式,在黃陳、雞峰發展優質高粱種植700多畝,以自身的發展助推了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
隨著春節腳步的臨近,在成縣的鄉村間,還有更多的堅守者,他們用自己的傳統技藝讓民眾體驗到濃濃的年味,以兒時的味道留住濃濃的鄉愁,感受中國傳統的獨特幸福味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