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癢癢,自然而然伸出小拇指或者用挖耳勺“掏一掏”,這個看似“享受”的小動作,給耳道造成的傷害可不容小覷。近日,一則《男子10年每天掏耳朵成細胞癌》的新聞沖上熱搜。
南京江北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倪榮生直言,由于頻繁掏耳朵導致耳朵發炎甚至長腫瘤的情況臨床上時有發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習慣性掏耳朵,腫瘤長進耳朵里
據報道,廣東廣州50多歲的周先生喜歡掏耳朵,一天不掏渾身不自在,這習慣持續了將近10年。在出現左耳痛、耳朵流膿等癥狀后,確診周先生患的是罕見的“左外耳道鱗狀細胞癌”。醫生表示,這是長期掏耳朵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膚滲出,惡性循環使得外耳道里長出新生物,誘發外耳道癌。經過手術切除并輔以放化療,周先生目前恢復良好。
“因為多年頻繁掏耳朵導致長腫瘤的情況臨床上還是會有的,大多是良性腫瘤,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癥比較少。”南京江北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倪榮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不久前自己就接診了這樣一位病人。65歲的南京市民徐大爺喜歡掏耳朵長達七八年時間,沒事就愛用掛在鑰匙串上的小金屬挖耳勺伸進耳朵里挖兩下,有時候耳朵也并不癢癢,但就是養成了習慣。
可就在3個月前,徐大爺的左耳莫名開始流出帶著血絲的水樣物,起初徐大爺并沒有很當回事,直到這異物流了好幾個月他才有些擔心。就診后,倪榮生通過耳內鏡一看,不小的瘤子幾乎已經堵住了一半的耳道。好在經過進一步檢查后,發現耳內的瘤子為良性,手術后徐大爺順利恢復。
快住手!耳朵嬌貴不能總掏
“正常人的耳道皮膚非常‘嬌貴’,無論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掏耳朵都是一個‘啟動’的因素。”倪榮生稱,人耳朵偏里面是黏膜,偏外面的則是皮膚,比黏膜更厚實一些。“不管是皮膚還是黏膜都是人耳的保護,長期去掏就是造成反復的損傷。”專家強調,當保護層被“攻擊”后,正常防御功能被破壞,病毒、細菌就更容易“侵襲”。“細菌一般導致感染形成外耳道炎,反復病毒感染也可能導致外耳道長腫瘤。”
“建議大家改掉經常掏耳朵的習慣,更不要去不正規的采耳店采耳,也不要用別人用過的挖耳勺。”倪榮生建議,如果真的很癢,可在耳朵外面輕輕地揉一揉,盡量不要去掏。“實在忍不住可以輕輕地用比較軟的棉簽掏,但需要注意不能次數多。”
記者了解到,經常加班熬夜、應酬吸煙酗酒、游泳或是耳道經常進水、喜歡采耳、長期佩戴耳塞式耳機或者助聽器等都會增加感染風險,加劇分泌物的積聚,值得注意。專家指出,偶爾的耳朵癢是正常情況,如頻繁出現不適或癥狀嚴重應盡早就醫,避免病情加重。具體而言,如出現明顯的聽力下降、耳鳴、耳內脹痛、耳癢、頭暈等不適癥狀,甚至出現耳道滲血、滲液時,一定要第一時間前往正規醫院進行對癥治療。(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