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6月20日電 題:從洛杉磯到巴黎 百年名校“奧運火種”燃續90載
記者 趙曉
距離巴黎奧運會啟幕不足40天,中國人的奧運記憶再度被喚醒。作為百年名校,山東大學與奧運會的淵源頗深,一顆“奧運火種”燃續90載。
6月迎著縷縷熱風走進山東大學校史館,一份份歷史檔案帶人們穿越回1932年美國洛杉磯的盛夏。
這是被載入奧林匹克史冊的一年。中國第一次派出代表團參加第十屆奧運會,正式成員僅3人,分別是領隊郝更生、教練宋君復和運動員劉長春。其中,郝更生、宋君復均在國立青島大學(1932年改名國立山東大學,現為山東大學)執教,他們一位是中國第一次申請參加奧運會的發起人,一位是中國首個參加奧運會的教練員。
山東大學與奧運盛會的緣分自此開啟。美國洛杉磯“首戰”后,宋君復還先后帶領中國運動員亮相德國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以中國籃球隊指導員的身份參加英國倫敦第十四屆奧運會。他三次出征奧運會的故事,至今仍在山大校園流傳,所點燃的精神火種,在這里薪火相傳。
90多年來,山東大學持續為國家培養輸送體育健將,舉重奧運冠軍林偉寧、萬米賽跑奧運冠軍邢慧娜等體壇明星在此誕生。近些年,一批“90后”“00后”山大學子逐漸在國際賽事中嶄露頭角,為爭戰奧運會竭盡全力。
“沖擊巴黎奧運會資格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我們用10個月時間,將國家積分從世界排名第十五位,一路打到世界前三。”回顧中國三人籃球隊伍晉級奧運之路,就讀于山東大學體育學院的張為將其形容為“流浪地球之旅”。
20歲出頭的張為,是作戰經驗豐富的“熟練兵”,在全國三人籃球U18錦標賽、U23國家聯賽、U23世界杯等眾多賽事中發揮出色。2023年,他和20多名中國三人籃球國家隊隊員,輾轉世界各地,奮力拼戰高積分賽事,合力為中國三人籃球男隊爭得巴黎奧運會入場券。
在張為看來,中國三人籃球的發展尚在“襁褓”之中,急需奧運這樣的盛大賽事助力。“此番能突破重圍殺入巴黎奧運,對整個中國籃球來說,是莫大的安慰。我十分有幸親身參與其中。”
作為年輕一代運動員,張為對奧運精神有自己的理解。“不只是一塊獎牌,更是突破自己、不懼失敗、自強不息的拼搏過程。就像在‘流浪地球之旅’開始前,沒有人可以預知我們能否沖奧成功,要做的就是享受努力的過程。”
張為之外,還有中國游泳運動員季新杰、田徑運動員邊通達等山大畢業學子,持續活躍賽場,為國爭光。
“我們正在為中國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探索新路。”山東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王先亮在受訪時透露,學院擬與山東省體育局、山東省教育廳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開設“君復學堂”,招收一批體育成績好、文化素養高的優秀運動員,創新體育人才培養機制,體育專業技能訓練和文化課學習“并重”,全方位提升運動員水平。
王先亮說,學院不僅注重培育以其他專業為背景、體育專項技能突出的高水平運動員,還通過建立運動訓練專業,以山東大學綜合性的學科交叉優勢,培養融合型運動訓練人才。“我們也結合奧運精神栽培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人才,讓他們在社會體育、全民健身、體育產業中發揮專業優勢和作用。”
縱觀全校,山東大學以奧運精神涵養學子身心,將體育運動中塑造的意志、品質遷移到學生的學習和科研中,以體育育人支撐立德樹人。學校校長多次帶領百余名學生登泰山、爬沂山,教育和引導學生塑造勇攀高峰的信念和久久為功的韌勁,形成“學在山大、快樂成長”的育人品牌。
“‘為天下儲人才 為國家圖富強’是山大的辦學宗旨,‘山大體育 育賢圖強’是體育學院的育人理念,均與奧林匹克格言相呼應,最終目的是在體育強國、健身中國建設中培養有家國情懷的體育專業人才。”王先亮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