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那一日,這座城市的光影狂歡感在每個角落蔓延。
在上海影城門口,有影迷發現了來自國外的電影主創,和問候老朋友一般熱情打招呼??Х瑞^里的人被窗外一陣《黑貓警長》的音樂拽走了注意力,抬頭望向窗外:孫悟空、哪吒、黑貓警長、葫蘆娃,以及《中國奇譚》的小豬妖、狐貍公子等,成為路人拍照的焦點。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半個世紀的歷史,從這群經典IP形象身邊呼嘯而過。
而在附近一處展覽館,擺放著管虎導演新片《狗陣》中彭于晏所騎的摩托車。這個名為“造夢現場”的展覽布滿了銀幕背后的痕跡:手稿、道具、書信……“造夢”的藝術,是由具象的細節構成的。
城市是電影的載體,電影是城市的夢境。上影節開幕,也是電影狂歡開啟之時。
“電影和城市之間是一個相互定義的過程”
上海影城前的街道,被茂密的梧桐葉遮蔽著。上海影城門前,記者看到很多人排隊等候在中國郵政的攤位前,因為這里能蓋限定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郵戳。
當“小豬妖”人偶蹦蹦跳跳亮相上海街頭,讓人夢回2023年元旦《中國奇譚》系列的開篇作《小妖怪的夏天》——在這個取材自《西游記》的故事里,“打工人”小豬妖弱小、迷茫而又努力、溫暖,讓年輕職場人備感共鳴。
《中國奇譚》系列背后,是被稱為“大半部中國動畫史”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60余年的時間中脈絡清晰地傳承著動畫的“中國學派”。
“城市DNA”注定會融入電影創作的河流里。
上海的地域文化賦予了《愛情神話》獨特的城市品格,《愛情神話》的火爆為上海的文商旅融合提供了最佳樣本;發生在上海灘的真實案件成就了《醬園弄》的故事底色,《醬園弄》在乍浦路取景拍攝,也給城市文化注入新的解讀和認知。
電影《千里江山圖》由陳思誠執導,張冀編劇。影片根據孫甘露獲“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改編,是上影繼《繁花》之后重點開發、彰顯上海紅色底色、海派特色的作品。
“電影和城市之間是一個相互定義的過程。”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沙丹說。中國電影資料館保存了很多“上海電影”——由上海拍攝、制作的影片。“像上海、香港等,是少數幾個可以用城市命名電影的地方”。
在談及城市和電影之間的關系時,沙丹認為,上海這座城市本身孕育了“上海電影”。“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發現跟上海電影發生關系的場所。比如在華山路有丁香花園,這里原來是上海新華公司拍攝電影的地方。同時這些電影也讓我們更好地想象這個城市的過去、今天和未來”。
“有些電影放到不同的地方來看,滋味是不一樣的。”沙丹說,觀眾在上海的美琪大戲院看阮玲玉的《神女》,一定會有一種別樣的感覺,因為這座城市是阮玲玉成長的地方。不同的城市文化,會帶來不同的文化經驗。
鮮活的新載體、新技術“盤活”電影行業
上影節期間,位于上海iag藝術院線的“造夢現場”電影藝術展,呈現了30余個國內外頂級IP的電影分鏡、美術手稿、場景道具,以及多位世界影史名人親筆手跡等眾多珍貴的幕后資料。
在這樣一個儲藏電影夢的“博物館”里,你會看到《月球旅行記》《阿凡達》《水形物語》等多部科幻電影史上不同時期的經典之作,也能在切片展區捕捉《24幀》《盧米埃兄弟短篇集1895》等影像史上靈感迸發的瞬間。
透過管虎導演兩部影片《八佰》和《狗陣》的美術創作手記和拍攝道具,觀眾不僅能夠感受到導演個人表達和商業類型之間的平衡,也可以嘗試探尋其不同作品背后的風格呈現和創作心境。
站在展廳現場,管虎導演頗有感觸,認為這種展覽不僅能夠喚起很多不了解電影的人們對電影的熱情和樂趣,也可以成為激勵創作者堅持往下走的力量。
“對于電影史來說,這種沉淀也具有非常積極的價值。我們將來也會保留好電影創作中的資料,記錄下電影誕生過程中最珍貴的存在。”管虎說。
鮮活的新載體、新介質“盤活”電影,助力其觸達更廣范圍的受眾。
在上影節期間的一場晚會上,演員車保羅還原電影《長安三萬里》中李白吟誦“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高光片段——該片上映期間,他在抖音發布的李白模仿短視頻獲得超1000萬次點贊,讓這句千年前的唐詩成為網友熱議的社會話題。
很多經典老片通過短視頻創作者的“二創”翻紅。據介紹,抖音上影視“二創”視頻播放量前列的影片中,經典港片占比達30%,其中一半是30歲以下的觀眾。
電影片單的“上新”令人期待。
去年,越劇《新龍門客?!芬蛞欢沃餮蓐慃惥?、李云霄“轉圈”的視頻火出了圈。今年上影節,來自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茅威濤、陳麗君、李云霄、張亞洲攜越劇紀實電影《新龍門客?!妨料?,希望將中國傳統戲劇的優秀劇種發揚光大,能讓大銀幕前的觀眾看到。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宣布,光線在和三體宇宙聯合開發《三體》電影,將由張藝謀執導——“希望能抓住《三體》小說精髓,同時帶來突破創新,帶領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有所收獲”。
人工智能技術如何重塑電影行業?
導演、編劇、監制黃建新認為:“AI給我們提供了特別多的好奇點,因為我們有好奇,我們就想知道;我們知道了,我們就想使用;我們使用,就跟它產生了很多關系。所以人工智能對電影來講,是我們的好朋友。”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介紹,即將上映的電影《傳說》塑造了成龍年輕時的“數字人”,而“數字人”是重要的數字資產,未來能去“出演”更多電影。過去用真人拍攝電影,也許需要90天的時間,用AI數字人有可能只需要20天,可以大幅降低片酬。保留演員的數字資產,將不再需要真人補拍電影。
于冬相信,AI技術可以讓電影“不再是遺憾的藝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