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革命”催生戰場多面手
滇南密林,山高谷深。盛夏,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七營一場邊境封控演練悄然打響。薄霧籠罩中一支特戰小分隊從全地形巡邏車上魚貫躍下,向數公里開外“敵”隱匿洞穴全速開進。
“距離下車點900米處,發現不法分子欲從隱蔽通道潛入?!睂д{組通報最新情況。
“行動!”眼見特戰小分隊來不及回撤,不法分子就要從眼皮底下溜走,指揮員一聲令下,由留守駕駛員、炊事員、衛生員組成的戰斗分隊迅速集結,悄然潛入密林,直插潛伏通道,打了不法分子一個措手不及。
導調此次演練的七營營長王曉華介紹說,這已不是頭一回保障人員執行尖刀任務,雖是替補上陣,但同樣發揮了主力作用。
王曉華介紹說,長期以來,邊防官兵思維大都停留在“一人一專業,一崗一任務”階段。部隊改革轉型后,上級要求邊防部隊由執勤分隊向作戰部隊轉變。面對新體制新任務,如果官兵專業素質不從“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傳統單一型向現代復合型轉變升級,就難以保證完成日益復雜多變的任務。
“必須來一場‘素質革命’!”著眼改革轉型,該旅結合新下發的《陸軍軍事訓練大綱》,堅持按戰斗力標準為官兵制訂素質轉型路線圖,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思路,積極探索一專多能的訓練模式。他們通過跨專業集訓、跨崗位練兵、跨地域演練,組織業務“大拿”互教理論、互授絕技、互享經驗,促使專業技能骨干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第二專業技能,確保重點戰位至少有兩人勝任,各個崗位皆有替補隊員。
入伍13年,已考取二級廚師證、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官”的十連四級軍士長李緒歡一直都是戰友眼中的“金牌炊事員”。去年,隨著崗位編制的變動,身為炊事員的李緒歡兼任了駕駛員的職務。一崗雙責的他,除了日常保障連隊官兵一日三餐,還要在課余時間加緊進行駕駛、邊防勤務等方面的強化訓練。
“各型火器操作手同訓同考、瞄準手練習炮班長指揮程序、駕駛員訓練無線電臺架設溝通……”在十連訓練場上,該連官兵復合型訓練考核精彩紛呈。李緒歡操作規范嚴謹,最終以優異成績順利通過考核。
“部隊從過去的‘守攤子’轉變成如今的‘瞄靶子’,對每名官兵而言,‘一招鮮、吃遍天’早已成了過去式,現在則必須‘門門通’‘招招硬’?!痹趫鲐撠熃M訓的連長袁旭介紹道。
獨木不擋風,單兵難排陣。翻閱該旅《一專多能骨干人才培養方案》,記者眼前一亮:為實現骨干人才多崗貫通、上下聯通,他們在抓好9類專業課目集訓的同時,選送優秀干部骨干到合成旅跟訓;旅隊組建不到1年,65%以上的士官骨干均掌握2型以上專業裝備的操作使用,一批“多面手”脫穎而出,部隊戰斗力建設駛入快車道。
采訪手記
做好從“塑形”到“強能”的下篇文章
■陳典宏
“木桶定律”告訴我們: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也可稱為“短板效應”。當前,我軍已經完成結構重組、體系重構,戰斗力鏈條上各個樞紐的關聯性、耦合性更強,任何一個弱項都可能導致戰場失敗。
轉型發展迫切呼喚高素質的復合型尖兵。士兵作為未來戰爭的主體,過去“學習一陣子”可能就夠用了,現在則要“學習一輩子”;過去可以“一招鮮、吃遍天”,現在則必須“門門通”“招招硬”。
當前,體制重組作為改革強軍的“上篇文章”已經基本完成。如何做好從“塑形”到“強能”轉變的“下篇文章”,是下一步面臨的主要挑戰。唯有強化“一覺醒來就怕落伍”的緊迫感,不斷探索和檢驗新的戰法訓法,推動部隊從“單打獨斗”向“融入合成”轉變,努力補齊戰斗力建設的短板弱項,方能鍛造具備多種能力和廣泛作戰適應性的“刀尖鐵拳”,贏得明天的戰爭。
陳典宏
陳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