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網球賽是怎樣運營的?
從2014到2018,作為WTA超五賽事的武漢網球公開賽迎來了第五個年頭。從創辦之初,這項賽事就承擔了培育中國中部地區網球市場、為中國本土球員成長助力的重任。從本屆賽事來看,武網正在朝著這個目標有條不紊地前進。在戰績方面,共有5名“金花”晉級正賽,追平去年參賽人數的同時,王薔和張帥闖入16強更是成為賽事最大亮點。在運營方面,在球員們已經感受到賽事的誠意和溫暖的同時,組委會的軟硬件條件也在不斷提升。
組委會 一手建館 一手推廣
作為總獎金額274.6萬美元、冠軍積分高達900分的WTA超五賽事,武網已經加入到女子網壇的世界版圖之中,成為WTA賽事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不過,相對于歐美地區,武漢的網球基礎相對薄弱,引入一項頂級賽事的難度超乎想象。武網賽事總監朱建斌仍然記得賽事初創時的緊張和艱辛,從說服WTA同意將賽事從東京“平移”到武漢開始,到修建一座能夠容納5000人的場館,再到具體的競賽組織、球員服務、媒體宣傳……每一項都是重任,每一項都在和時間賽跑。
“時間緊任務重,但是我們既然承諾了,就要按時按質地完成。”朱建斌回憶道。2013年7月光谷國際網球中心的5000人館動工,一年后的7月舉辦了ITF賽事作為測試賽。兩個月后,首屆武網的大幕拉開,大小威、莎娃、科維托娃等頂級巨星同場競技。2015年,可以容納15000人的中央球場正式開館——它的名字叫做“旋風”,按照大滿貫賽事標準興建。
在打造頂級賽事的同時,武網也在加大力度推廣網球在城市中的普及度。“2014年我們開始組織城市俱樂部業余聯賽,5年來累計參賽人次超過1.5萬。2015年,我們又利用武漢豐富的高校資源舉辦大學生網球聯賽,4年來累計參賽超過1萬人次。”武漢體育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秋萍介紹道,“今年我們將武網大學生聯賽、志愿者招募、球童招募、武網小記者活動系統整合優化為武網YOUNG計劃,期待以世界頂級職業賽事為引領,攜手學校推動體育素質、人文素質教育。”
球員 大牌駕臨 獲得認可
在朱建斌接受采訪的時候,王薔的比賽正在旋風球場進行。中國金花的每一次得分都能激起現場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王薔也真正意義上在這片球場里刮起了一股“中國旋風”。
上賽季,持外卡出戰的她在這里闖入第三輪,在16進8的時候不敵卡·普利斯科娃。今年她再次收到外卡重回武漢。她延續了火熱的手感,在第二輪成功復仇普利斯科娃,再一次晉級16強。昨天王薔又進一步,繼續刷新中國球員在這項比賽中的最好成績。
“能在國內參加高級別的巡回賽是我從小的夢想,武網也是我最喜歡的賽事之一。在主場比賽,聽著球迷的加油感覺非常美妙。”她在賽后的致辭里感謝了主場球迷的支持,也感謝了組委會給予自己機會。
兩屆賽會女單冠軍得主科維托娃是李娜的好朋友,也是武網和武漢人的好朋友。“很高興能夠回到這里,場館非常漂亮,我也很享受在這里打球的感覺。每周我們都要在不同的城市和場館切換,但是當你來到自己曾經有過出色發揮的賽事當中,你很容易調試好自己。”當被問到如何看待自己“武漢妹妹”這個昵稱時,她笑著說:“我覺得我已經是這里每一個人的妹妹了,盡管我還不會說中文……”
不只是科維托娃,世界排名前兩位的哈勒普、沃茲尼亞奇以及衛冕冠軍加西亞都對武網贊譽有加。對此,武網外籍賽事總監法瑞斯表示,對于賽事來說,這是一個積極而健康的信號,展示了世界上最好的球員們對武網的認可。
球童 領悟網球 傳承精神
“我叫張子煊,楊釗煊的那個‘煊’。”19歲的張子煊從熱鬧的球童休息室里走出來,介紹自己的名字時,提到了剛剛在雅加達亞運會上搭檔徐一璠奪得女雙金牌的國家隊球員楊釗煊。
從2014年第一次接觸球童工作,到如今的球童培訓師,張子煊和網球的情緣始于武網初年。“其實在做球童之前我對網球一點也不了解,但慢慢發現它是非常好的鍛煉機會。”
做球童的第二年,張子煊給自己定個了目標——去法網。“不過,等到真的去了法國,我最先感受到的其實是中法球童的差距。首先是亞洲人肌肉條件不是那么好,你需要做更多身體上的訓練;其次是法國球童95%以上都是打了很多年網球的,在技能和球感上都比我們好。”
因為這些差距,她更加努力地學習,理解法網的球童文化和服務細節。一個星期之后,她成了武網和中網選拔的8位球童之中第一個進入蘇珊·朗格倫球場的球童。
從去年開始,她成為了武網的球童培訓師,把自己多年服務武網的經驗以及在法網學到的東西傳授給更年輕的球童。“我從法網帶回來很多體會,最重要的是標準動作和球童文化。在羅蘭加洛斯,不管做什么都是有標準動作的,整場比賽看著會非常美觀,但目前我們在這方面還有差距,只是要求快速到位就行。球童在法網的地位非常高,即便因為年齡大了不能再當球童,他們也會回來做球童培訓師——每一個培訓師都做過球童,我希望這種傳承也在我們武網呈現出來。”
志愿者 情系武網 認真負責
在武網的新聞中心,每天都有一群志愿者在為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媒體提供服務。他們早上8點就要到崗,晚上一直堅持到最后一場發布會結束,所有的記者都收工以后才能“下班”。有些人的學校和住地離球場很遠,但組委會貼心地為他們安排了住宿。
閻路平是武漢理工大學研一的學生,他和他的小伙伴們每天在新聞中心統計記者人數、分發比賽日程表、解答各種疑問,同時也要在新聞發布廳服務媒體提問。事情有點瑣碎,但他們工作起來都非常認真,因為就像球員和球童一樣,整個光谷國際網球中心的志愿者們也是比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4年我剛上大學,那是武網元年。從那一年開始,我本科四年沒有錯過任何一屆武網。”閻路平說,“原來只是坐在看臺上觀賽,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機會坐在媒體溝(攝影記者在球場邊拍照的區域)里這么近距離地看到球員,恨不得連她們臉上的雀斑都看得一清二楚。”不過,他們坐在媒體溝并不是為了看球,而是要為攝影記者提供服務,而且這樣的機會并不多,也需要他和伙伴們輪換,但能夠有這樣的感受,對他來說已經是很新鮮和完美的體驗了。
他說自己從小學的時候就開始看網球,當時喜歡的球員是海寧和薩芬娜。如今這兩位前世界第一都已經退役,他的偶像換成了哈勒普,“因為她不但是一名好球員,也是一個好人。”作為武網元年的觀眾和現今的參與者,他感謝武網給自己提供了可以看到偶像的機會,也相信這項新生的賽事會越來越好。
北京晨報武漢專電
特派記者 葛曉倩(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