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48億。共青團中央聯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開展的調研顯示,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網民中經常觀看直播的比例分別達到6.4%、18.3%和20.5%。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由全國青聯提出的《關于在網絡直播環境中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提案》引發社會各界熱議,其中關于“禁止未成年人擔任網絡主播”的建議更是一度登上網絡熱搜。全國青聯認為,目前網絡直播行業良莠不齊,一些直播平臺頻繁出現禁止或者不宜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存在著低俗、色情信息影響未成年人價值觀,未成年人隱私權遭到侵犯和不理性打賞造成經濟損失等方面的問題。
未成年人價值觀尚未成熟,極其容易被網絡直播的“五光十色”所吸引,也想通過網絡直播平臺,來實現自己的金錢夢想或者滿足自身的一些虛榮心。針對未成年人涉足網絡直播的問題,山西晚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A 當“主播”的學生不多多數只愛看
在省城某中學讀高二的歡歡閑暇時間會拿著手機一直“刷”,用指尖在手機屏幕上輕輕一滑,各個短視頻就會隨意切換。“我喜歡看搞笑的、音樂類的短視頻。”歡歡說,班上大部分的同學都玩“抖音”,還有的玩“快手”。對于“周圍是否有同學當直播主播”這一問題,歡歡說自己的班上沒有,聽說過本年級鄰班有個女生在“抖音”上直播過唱歌,但她沒看過。“我自己沒直播過,但有時間的話會看。”相對于直播,歡歡更喜歡看短視頻,因為不用花費太多時間,她也會偶爾上傳自己錄的短視頻。
小袁今年讀五年級,他不直播也不發小視頻,就愛在“抖音”上看別人發的小視頻。“老師不建議我們看短視頻和直播,如果有同學說到這個話題,老師也是持反對意見,但實際上我們班很多同學都看,我們還會互加‘抖音’號。”小袁告訴記者,“爸爸媽媽也不支持我看‘抖音’,但他們自己都有‘抖音’號,也經???,就沒有強制我不許看,只是說放假可以‘刷一刷’。”
記者隨機采訪了10多名中小學生,除了兩名是因為“家長不讓看”而不看網絡短視頻外,其余大部分學生都會看。這些受訪的同學只有一個在網絡平臺上擔任網絡主播直播過,其他的同學只是看過網絡直播。
B 受訪家長老師大都支持完全禁止
宋先生是迎澤區一家私企的工作人員,他經常在手機上看到未成年人的直播,“我不建議未成年人當網絡主播,對成長來說沒什么好處。”宋先生說,家里正在讀初一的兒子也經常在手機上看一些直播和短視頻,“孩子在學校不能用手機,回到家寫完作業后,我們也不會太限制他使用手機,但不會讓他使用時間太長,孩子一般看游戲類、電影類和音樂類的短視頻,沒有直播過。”
從事教育行業的張女士從來不讓自己的孩子用手機下載“抖音”之類的短視頻APP,“孩子沉迷其中,耽誤學習、浪費時間,沒有任何好處。”張女士的孩子上小學四年級,平時基本不看手機。對于“禁止未成年人當主播”的建議,張女士表示非常贊成。“我覺得對于未成年人來說,網絡直播只會讓他們沉迷在吃喝玩樂和打賞賺錢中,荒廢了學習,應該禁止”。
太原市長治路小學李老師認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會讓其身心健康受到威脅,而擔任網絡主播也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應該去做的事情。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給青少年學生帶來了豐富的知識信息和心靈的挑戰與愉悅,但與此同時,網絡中大量的信息垃圾和消極因素也正無情地吞噬著自控能力、識別能力不強的青少年學生。她支持“禁止未成年人擔任網絡主播”。
提到“未成年人當網絡主播”,太原北辰雙語學校的史老師說起了“年僅12歲小學生輟學直播打游戲”的事例。“我記得報道上說這個男孩游戲水平高、關注者很多,月收入超過3萬元,但不到幾年,新鮮勁過后,他的直播間觀眾就沒剩幾個人了,為了直播放棄了學業,當同齡人在學習和成長的同時,他卻沉浸在金錢物欲中,荒廢了大好時光。這種直播,意義何在?但網絡上也有正能量,有教育意義的直播,可能其中會有青少年當主播,這種情況就應該區別對待。”史老師說道。
C 除了“禁”字當頭還有哪些事情可以做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全方面滲透進了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社會擁抱互聯網帶來的新發展、新變化時,青少年也必然不可能斷絕與網絡的聯系。因而,在現階段下,面對青少年沉迷網絡,單靠“禁止”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還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史老師建議——
家長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首先要積極引導,在孩子接觸網絡的時候給予中肯的建議,告訴孩子什么可以看,什么不建議看,并幫孩子分析利弊。其次,讓自己代替網絡的陪伴,很多孩子沉迷網絡是因為無事可做,無人陪伴。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參與到孩子每一個成長過程的節點中來,下班后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學習、朗讀,放假后帶著孩子到戶外旅游、運動。
學校和老師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更要關注他們的成長。另外,老師們自身需要具備充分的媒介素養和網絡素養,并不斷學習并教導孩子,而校方要將網絡素養作為一種知識和習慣養成來教育。
相關監管部門要構建完備的規則和規范體系,明確平臺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的傳播規范要求,及時對平臺上的有害內容進行監管,及時處罰違規違紀的從業人員和平臺,切實來確保未成年人有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
平臺自身需做一些必要的預判,要利用數據和人工審核,加強過濾。
每一位網友都對凈化空間負有職責。在制作傳播這些小視頻時或參與直播活動時,要注意語言文明、行為舉止合乎法律規范等要求。(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