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up id="9uyrv"></sup>
<button id="9uyrv"></button>
<sup id="9uyrv"></sup>
<samp id="9uyrv"><em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em></samp>
<sup id="9uyrv"><div id="9uyrv"></div></sup><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legend></samp>
<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var id="9uyrv"></var></legend></samp>
殘疾人“說走就走”,何時不再難?
發布時間:2019-05-21  文章來源:工人日報 點擊:682034

  【社評】殘疾人“說走就走”,何時不再難?

  本報評論員 林琳

  出行權是殘疾人其他權益實現的基礎,也是保障殘疾人正常生活和質量的重要前提。連門都不敢出、路都走不順,怎么去上班?怎么去坐公交車?怎么參觀博物館?

  5月19日,今年的中國旅游日和全國助殘日重合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我國殘疾人保障法的規定,殘疾人同健康人一樣享有旅游的權利和自由。“給心靈放個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對諸多殘疾人來說,現實嗎?

  5月19日,新華社刊發了一篇《如何喚醒“沉睡”的無障礙設施?》的報道,標題至少表達了兩層意思:第一,無障礙設施是有的;第二,雖然有,但在“沉睡”中,需要喚醒。

  具體怎么“沉睡”的呢?比如,直升電梯長期故障維修、盲道被停車占用、斜坡通道直上直下、專用廁所堆滿雜物……可見,別說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哪怕只是出個門,對殘疾人來說,也并非易事。

  去年,《健康時報》記者在北京街頭隨機采訪了200人,結果發現,65%以上的路人表示自己一個星期沒有在大街、鬧市、公園等公共場合見過殘疾人;22%的人表示有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沒有在這些地方見過殘疾人。而這還是北京的情況。

  是殘疾人不愿意出門嗎?

  媒體報道中的有些細節讓人心酸而沉重。有雙下肢殘疾的深圳市民表示,自己已經練成了一些“絕技”,比如,把輪椅前面翹起來上臺階;只有三四級臺階要下的話,坐在輪椅上直接沖下去。這些動作的危險程度和難度系數可想而知,把殘疾人逼成“極限運動達人”,是對一些城市無障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使用、管理的無情打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助殘日已經是第29次全國助殘日,29年來,我國助殘的形式、內容不斷豐富,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但仍需正視的是,有些助殘工作的推進與殘疾人的需求之間,尚有不小差距。

  類似無障礙設施設計不合理,無障礙設施被侵占、被封存,無障礙設施“障礙”重重的話題,每到助殘日都會被拎出來說道一番,而今年,我們依然在研究如何喚醒“沉睡”的無障礙設施。這說明,我們的無障礙設施仍停留在有存在、有數量的層面,在質量、實用性、管理使用等層面存在較多問題,讓殘疾人不能放心出行、說走就走。

  為什么殘疾人的出行權受到媒體如此關注?

  必須承認,殘疾人的就業權、受教育權、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等,媒體也都關注,相關的事件每每成為社會熱點和焦點。比如,前段時間有視障人士報考盲校老師屢因體檢標準受阻;有視障人士帶著自己的導盲犬乘坐公交車,遭司機拒載。

  問題的關鍵在于,出行權是殘疾人其他權益實現的基礎,也是保障殘疾人正常生活和質量的重要前提。連門都不敢出、路都走不順,怎么去上班?怎么去坐公交車?怎么參觀博物館?

  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是照見殘疾人權益保障、社會文明程度的一面鏡子,是觀察城市治理、社會治理水平的一個窗口,對待殘疾人的態度、為殘疾人提供的服務是對城市溫度的一種度量。

  去年,有關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得“人嫌鬼棄”的話題曾引起公眾強烈共鳴——當有些公共設施、城市細節對健全人尚且不太友好時,指望其對殘疾人友好是不是“想多了”?

  讓無障礙設施真正無障礙,讓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能放心大膽地獨自出行,“說走就走”,真不是一個小工程。殘疾人同樣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滿足他們的需求、實現他們的愿望,各級各地政府部門責無旁貸。(工人日報)

另类乱子伦XXXX_五月天在线精品电影_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_思思热在精品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