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基本消除“不健康”狀態 去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總體穩中趨好
核心閱讀
2021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總體穩中趨好:海水水質整體持續向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7.7%,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總體改善,監測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均處于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狀態。
□ 本報記者 張維
暑期將至,又到了一年之間最適合親海戲水的季節。
海水浴場水質如何?是否存在有關菌群數量超標問題?有無漂浮物?這些直接影響到人們身體健康和親海體驗的問題,都關涉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如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近日所說,“海水浴場是公眾臨海親海的重要空間,也是公眾直觀體驗和感受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的一面鏡子?!?/p>
據張志鋒介紹,2021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總體穩中趨好:海水水質整體持續向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7.7%,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面積比例為81.3%,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總體改善,監測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均處于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狀態;主要用海區域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在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海水浴場水質優良
明媚的陽光、湛藍的海水、細軟的沙灘……這是許多人向往的假日生活。對于計劃在這個暑期到海水浴場盡情玩一場的小伙伴們來說,大可放心前去。
生態環境部近日帶來了好消息:“從歷年監測結果來看,目前監測的32個海水浴場水質總體處于優良水平?!睆堉句h介紹說,生態環境部和沿海地方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海水浴場水質監測和環境保障工作。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近年來,每到夏天游泳季節和旅游時段,生態環境部就會在官方網站等平臺發布沿海城市32個海水浴場的水質周報,為社會公眾親海戲水提供及時有效的環境信息服務。
擁有海水浴場的沿海各地開展各種有針對性的環境治理工作,旨在為前來游玩的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海水浴場環境。例如,河北省秦皇島市高度重視濱海沙灘環境保護與品質提升,將北戴河等岸段的濱海沙灘納入旅游旺季“煙頭革命”工作機制,請市民、游客和管理人員一起行動,共同維護優美潔凈的沙灘環境。廣東省汕頭市在青澳灣等持續強化陸海綜合治理,合理規劃和調整生態養殖布局,及時清理轉運岸灘垃圾,切實保障海水浴場環境質量。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斑@些工作讓老百姓充分享受到碧海藍天、潔凈沙灘,切身體驗到親海戲水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睆堉句h如是評價。
從海水浴場的環境改善,可以看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的變好。而在這背后,首先是我國立法、政策、頂層設計等的進一步完善。
去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實施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規劃方案等,逐步明晰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
一部法律修訂進入快車道。經過前期充分準備和研究論證,海洋環境保護法修訂已納入2022年全國人大立法計劃。張志鋒透露,現階段,正在由全國人大環資委牽頭組織起草法律修訂草案,生態環境部和各有關部門也在積極配合全國人大環資委做好相關工作。
一條工作主線上下貫通。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會同多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以美麗海灣建設作為工作主線,在全國劃定283個海灣(灣區),“一灣一策”精準部署每個海灣的重點任務措施。11個沿海省(區、市)也都以不同形式印發了省級“十四五”規劃,因地制宜、梯次推進“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建設,國家、省、市、海灣上下貫通、分級治理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一份重要文件深入實施。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成立專項技術幫扶組,細化工作舉措和工作方案,組織起草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統籌推進相關技術標準編制,指導督促沿海地方穩步推進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各項工作。
收繳罰款近2億元
在制度層面之外,執法與監管也在積極行動。
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和沿海地方,“十四五”繼續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積極謀劃并合力推進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三大重點海域的攻堅戰。當前,《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已經由多部門印發實施,8個相關沿海省(市)和“2+24”沿海城市均已行動起來;生態環境部也組織近百名專家成立駐點技術幫扶工作組,赴沿海地市一線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
今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實施《關于加強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的意見》,與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實施《全國海洋傾倒區規劃(2021-2025年)》,進一步加強了相關領域的海洋生態環境監管。
作為海上執法的“國家隊”和“主力軍”,中國海警局聚焦海洋污染與生態破壞突出問題,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海洋生態環境違法犯罪活動。
據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介紹,近年來中國海警局全面強化重要區域常態監管。綜合運用陸岸巡查、海上巡航和空中巡視等手段,加強重點項目定期巡查、熱點區域常態巡查和關鍵環節動態巡查,檢查海洋工程、石油平臺、海島、傾倒區等1.9萬余個次,查處非法圍填海、非法傾廢、破壞海島等案件360余起,收繳罰款近2億元。
嚴厲打擊重點領域違法犯罪活動。緊盯盜采海砂突出問題,建立海砂富集區等重點海域常態巡邏機制,加強專案經營,嚴打犯罪鏈條,成功打掉3個特大盜采海砂團伙,查處各類涉砂案件1700余起,查扣海砂1250萬噸。聯合生態環境部積極推進“互聯網+”傾廢活動監管模式,精準查獲違規傾廢案件261起。
嚴密防范關鍵環節生態環境風險。建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定期巡查機制,每季度開展一次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定期巡航,每年對有人石油平臺、陸岸終端處理廠等開展不少于1次全面檢查,嚴密排查溢油風險隱患。制定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應急處置預案,穩妥應對生產安全事故引發溢油事件。
塑料污染治理有效
曾經讓人頭疼的海洋微塑料污染,如今也得到了有效治理。
近年來,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協調聯動,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多項任務舉措,深入推進塑料污染的全鏈條治理和監管。上個月發布的《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布相關監測評價結果:我國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密度約為3.6千克/平方千米,近海微塑料平均密度約為0.44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均處于中低水平。
沿海地方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主動作為、積極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經驗做法。比如,浙江省臺州市積極探索,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政府和企業協同發力,組織漁民等對海洋塑料垃圾進行回收,回收后的塑料統一轉運至相關企業進行批量再生,并制作成為手機殼等高附加值產品,產品出售后的收入又反哺參與海洋塑料回收的漁民等。
記者在生態環境部看到一個由海洋塑料回收后制造的手機殼。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就可以溯源看到制作這個手機殼的塑料是誰撿的、誰運的、存哪里、誰轉運、誰再生、誰制造等。據了解,通過這樣一個“藍色循環”,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產業協同、公眾參與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對于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難、高值利用難、多元共治難等痛點堵點進行了很有價值的實踐探索。
張志鋒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嚴格塑料垃圾的源頭管控與入海防控。進一步加強塑料生產和使用的源頭減量,加快推進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大幅減少塑料垃圾環境泄漏量。同時,指導督促沿海地方加大力度,做好塑料垃圾的源頭管控與入海防控,多措并舉減輕海洋垃圾的源頭排放壓力。推進沿海地方政府加強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治理?!拔覀儗⒗^續加強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等的監測監管,指導督促沿海地方建立健全海洋垃圾清理長效機制?!睋嘎?,生態環境部近期將組織相關沿海地方在膠州灣等11個重點海灣(灣區)開展為期一年的拉網式塑料垃圾清理專項行動。
期待“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成為濱海常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