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產科副主任醫師裴志飛
援青醫生雪域高原搶救上百病人
今年是裴志飛在雪域高原度過的第二個年頭。2017年,裴志飛前往青海玉樹,成為一名援青醫生,兩年中,她將151位危急重癥病人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并帶領藏族醫生開展22項新技術業務、填補玉樹州宮頸疾病診治空白。盡可能留下新的醫療技術、讓當地人在家門口看上病,是最令她高興的一件事。
援青兩年進行120臺疑難手術
2017年8月的一個大雨天,凌晨12點半,一個電話將裴志飛從睡夢中叫醒——她的援青所在單位玉樹州人民醫院接診了一位孕婦,孕婦胎盤早剝、情況危急。這是裴志飛來到高原的頭一個月,她還沒有完全適應高原環境,時常被心慌、氣短、頭痛所折磨,但情況緊急,不容耽擱,她抓了一件披肩冒雨飛奔到醫院、沖進手術室。
|
裴志飛要救治的這位孕婦,血液剛剛送去化驗,是否有傳染病結果未知,但本人意識昏迷、血壓下降到40/20mmHg,已生命垂危。裴志飛沒有再等,立刻開始進行手術。
手術持續了數個小時,最后順利收尾,幾天后,患者傳染病化驗結果出現,為陰性,這意味著裴志飛和患者都幸運地“轉危為安”了。
這次手術,是西城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北京西城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裴志飛兩年援青工作的縮影。
當地醫療水平落后,裴志飛所在的婦產科只有9位大夫,最簡單的剖宮產和子宮肌瘤手術也沒幾個人能做,分娩多在夜間,被“午夜兇鈴”喚醒,成為了裴志飛的工作常態;當地人健康意識不強,沒有產檢習慣,很多孕婦分娩前才暴露致命風險,這樣的情況在北京極少發生,裴志飛所面對的,就是一例接一例的臨床挑戰;當地是乙肝、結核病等傳染病高發區,醫生做手術要承擔更高的職業暴露風險,遇到緊急情況,只能像那個雨夜一般“豁出性命動刀子”……
裴志飛有記日記的習慣,接診了疑難重癥病例,當天都要寫下來進行整理和復盤。近兩年過去,她的日記本里記下了151例危急重癥病人、120臺疑難手術,不少女性和孩子在她的幫助下轉危為安。
延長援青期限 填補子宮頸癌診治空白
“都說援青援藏,第一年拼身體、第二年拼藥物、第三年拼毅力,來這之后,明顯感覺身體不行了,腦子有時候轉不過來,記憶力也退化得厲害。”在電話里,裴志飛的語速很慢,這是高原給她帶來的影響之一。
為期一年的援青任務本該在2018年7月結束,但裴志飛做出了一個突然的決定:再延長一年。她的申請獲得了批準,多出的一年里,除了繼續在一線施援,裴志飛更加留意將技術和經驗留在當地。
兩年中,裴志飛帶著藏族醫生開展了22項新技術業務,一部分之前必須轉診的患者,現在在玉樹州人民醫院也能得到治療;藏族徒弟在她的指導和幫助下,從一名普通大夫成長為科室骨干,去年晉升為了副主任;她還組建了宮頸疾病診療中心,填補了玉樹州子宮頸疾病診治的空白。
“青海很多當地人的生存環境是難以想象的,一些貧困戶除了挖點蟲草,沒有任何其他收入。如果他們在家門口看不了病,就可能因病返貧甚至因病致貧。”裴志飛說,她能做的,是讓更多當地居民不要因疾病承擔高昂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兩年援青期即將結束,她希望自己留下的醫學的種子,能在當地生根發芽……
新京報記者 戴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