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up id="9uyrv"></sup>
<button id="9uyrv"></button>
<sup id="9uyrv"></sup>
<samp id="9uyrv"><em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em></samp>
<sup id="9uyrv"><div id="9uyrv"></div></sup><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legend></samp>
<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var id="9uyrv"></var></legend></samp>
【古人有癮】如何在古代當好一個自媒體大V?
發布時間:2019-07-08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點擊:7194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5日電 題:如何在古代當好一個自媒體大V?

  作者 任思雨

  假如古代有自媒體,文人們都會怎么運營自己的公眾號?

  寫寫小詩,發發出游的照片?

  開公號容易,但誰最有可能成為最賺錢的那個大v,這里有個人選——清代的才子袁枚。

點擊進入下一頁
制圖:張艦元

  33歲這一年,我決定辭職

  袁枚年少就很有才,他12歲考中秀才,21歲就得到了廣西巡撫的舉薦,在京師獲得“奇才”的美名。

  兩年之后,袁枚中舉,次年又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蓻]過多久,袁枚卻因為滿文考試不及格被外放知縣。

  在外做地方官的六七年,袁枚勤政愛民,但是各種應酬逢迎和瑣碎的工作又讓他心累不已。種種壓力之下,33歲這一年,袁枚決定:我不干了。

點擊進入下一頁
制圖:張艦元

  他辭掉公務員的工作,接著又花300兩銀子在南京買下一處私家園林。

  這個園子可不簡單,據說這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建的曹家花園,后來為繼任織造隋赫德所有,等袁枚買的時候,園子已荒廢多年。

  他把園林的名字從“隋”改名為“隨”,從此轉型為一個自媒體博主——“隨園先生”。

  而他深耕的領域是:美食和生活方式。

  我是如何賺到第一個千萬資產的?

  辭官的那天,袁枚就已經下定決心:必須要學會經營理財,才能真正做到隨心任性。

  他花了很大的力氣運營“隨園”這個品牌,先后幾次大修,最終讓隨園成為江南人盡皆知的“人間天堂”。

點擊進入下一頁
制圖:張艦元

  可家境一般、又沒做幾年官的袁枚,哪來這么多錢呢?總結袁枚的生財有道,有這幾樣:

  1.地主收租

  隨園很大,袁枚就先把園子邊上的山田池塘出租,從此以后每年都可收租金,而且家里每天的蔬菜瓜果、雞鴨魚肉都有農戶直接供應。他還在安徽置了了一塊地,同樣有所收益。

  僅收租一項,袁枚就能賺到不少收入。

點擊進入下一頁
制圖:張艦元

  2.寫文章賺打賞

  袁枚修建隨園的很大一部分錢,都來自公號的文章打賞。

  作為一個自媒體,寫作能力才是生存之基。袁枚是文壇高手,他從小愛書如命,文章也寫得好,詩歌、文章議論、志傳、碑記、書序、題跋等樣樣都能來。

  而且跟那時的詩人邊考據邊寫詩不一樣,袁枚主張“性靈”說,認為詩歌要展現人的真性情,直抒胸臆,比如他有一首著名的小詩《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僅僅是眼前的一處普通情境,都能寫得饒有趣味。

  3.賣自己的書賺錢

  隨著粉絲漸長,袁枚開始出書,他的《隨園詩話》《小倉山房詩文集》都是暢銷書,官員和市民都搶著買,海外也有慕名而來的讀者。

  而且,他自己家里就有刻版印刷的作坊,可以自產自銷,他的書一版再版,他又一再修訂重編,如果當年有作家富豪榜,袁枚絕對名列前茅。

  好多豪門富戶聽說他的聲望,就紛紛求袁枚為他們題幾幅字、寫寫傳記或者墓志銘。他也來者不拒,給錢就寫。

  一次,他給一位巨富寫了墓志銘,轉頭就收到了千金的打賞。

  除了詩文寫作,袁枚閑的時候還寫小說,他在公號連載志怪小說《子不語》,寫些神靈鬼怪、世態人情、奇事軼聞,同樣大受歡迎。

點擊進入下一頁
制圖:張艦元

  4.開培訓班收學生

  名聲積累到一定程度,袁枚就賣起了課,他開了培訓班廣收學生,晚年還收了一批女弟子,成為女性詩歌史上不可小覷的創作群體。

  憑著一手好文筆和經營頭腦,袁枚的名氣和社交圈越來越大,到暮年,他已經有“田產萬金馀,銀二萬”,真正實現了財富自由。

  清朝第一美食大V

  其實,“隨園先生”被轉載量最高的文章,還要屬美食菜譜。

  袁枚愛吃,而且非常會吃。他認為,美食之美不在數量而在質量,“豆腐煮得好,遠勝燕窩;海菜若燒得不好,不如竹筍”。

  只要吃到好吃的,他一定會拿小本本先記下來。他的《隨園食單》,詳細描述了326種菜肴和各種點心,從山珍海味到家常小菜,從選材到品嘗應有盡有,連廚房小白都可以跟著做。

  他的菜譜寫得很精致,比如“燒小豬”:

  “小豬一個,六七斤重者,鉗毛去穢,叉上炭火炙之。要四面齊到,以深黃色為度。皮上滿滿以奶酥油涂之,屢涂屢炙。”

  而且,烤出最好的境界是酥,脆次之,要是硬可就不好了。

  再比如這道看著就鮮的“楊中丞豆腐”:

  “用嫩腐煮去豆氣入雞湯,用鰒魚(鮑魚)片滾數刻,加糟油、香蕈起鍋。雞汁須濃,魚片要薄。”

  對于一些看不慣的烹飪現象,袁枚就狠狠地吐槽:

  比如,他不愛吃火鍋。認為一物應該有一物的滋味,總有廚師喜歡把雞鴨豬鵝放在一起燉,他氣呼呼地說,要是雞鴨豬鵝有靈魂的話,我想它們一定會到枉死城里告狀鳴冤!

點擊進入下一頁
制圖:張艦元

  還有人烹飪燕窩的時候喜歡加上雞絲肉絲,他又崩潰了:這哪兒是吃燕窩呀,這不就是吃雞絲肉絲嗎?

  同為吃貨的汪曾祺不喜歡袁枚,說他本人并不會做菜,只是把很多聽來的菜譜寫在一起。但袁枚寫的《腌蛋》(高郵咸鴨蛋)就讓他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

  或許袁枚做飯水平真不高,但他非常珍惜會做大餐的廚師。

  他家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名廚王小余,別人開多高的薪酬都挖不走:“知己難,知味尤難”,只有袁大人懂我!

  但這位名廚早早就去世了,痛哭之余,袁枚也為他寫了一篇人物傳,也因此,王小余就成了古代第一位有傳記的廚師。

  虛驚一場的76歲

  一生活得熱鬧又精彩的袁枚,到了晚年還自導自演過一場著名事件:

  袁枚四十多歲的時候,有個叫胡文炳的相士給他看相,說他會63歲添子,76歲壽終。結果他果真在63歲得了一個兒子,便對這個“寓言”深信不疑:76歲應該就是自己的大限了。

  到了76歲,袁枚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他又想起了相士說過的話,于是這天,他在公眾號更新了一篇:《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體,不限韻》。

  他不光給自己寫挽歌,還廣泛號召朋友也提前寫寫。

  朋友們不太好意思,他又寫文來催:《見諸公挽章不至,口號四首催之》。

  他苦勸大家,生死有啥可忌諱的呢?人間一趟,我可不想空著手回去,所以你們趕緊多給我寫幾篇吧!

  于是,他馬上就收到了三十多首來自朋友的挽歌。

  到了76歲這年的除夕,袁枚早早就將家人召至身旁,連83歲的姐姐都陪在他身邊,緊張地等待死亡的降臨。

點擊進入下一頁
制圖:張艦元

  天亮了,這一夜什么都沒有發生。袁枚高興壞了:“我要把自己的名字改叫劉更生,不,要叫李延年!”

  此后,徹底放下心來的他就開開心心地享受生活,到處游山玩水,71歲登上福建武夷山,77歲重游天臺,79歲游歷于吳山越水之間,80歲還去杭州游玩,度過了快樂的好幾年。

  82歲時,他留下兩首《病劇作絕命詞,留別諸故人》《再作詩留別隨園》告別人間,寫得也很瀟灑:

  “千金良藥何須購,一笑凌云便帆真,倘見玉皇先跪奏,他生永不落紅塵。”(完)

另类乱子伦XXXX_五月天在线精品电影_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_思思热在精品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