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up id="9uyrv"></sup>
<button id="9uyrv"></button>
<sup id="9uyrv"></sup>
<samp id="9uyrv"><em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em></samp>
<sup id="9uyrv"><div id="9uyrv"></div></sup><samp id="9uyrv"><em id="9uyrv"></em></samp><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blockquote id="9uyrv"></blockquote></legend></samp>
<samp id="9uyrv"><legend id="9uyrv"><var id="9uyrv"></var></legend></samp>
東鄉族莊稼漢的“藜麥生活”:故土“刨出”生活新希望
發布時間:2019-09-06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點擊:685105
東鄉族莊稼漢的“藜麥生活”:故土“刨出”生活新希望
    圖為甘肅臨夏州東鄉縣齊魯村大面積種植的藜麥?!“瑧c龍 攝

  中新網甘肅臨夏9月6日電 (艾慶龍)初秋清晨,大西北的山中,不斷有冷風吹過。馬有龍卻絲毫不受影響,手握鐮刀,腳步匆匆進入一人多高的藜麥田中,身體起伏間便將藜麥收割完畢。

  “原來一畝地收入700元已算好收成。如今,一畝地收成近2000元。”馬有龍是甘肅臨夏州東鄉縣齊魯村“莊稼漢”,此前一直種植玉米、土豆等傳統作物,他就想在土地中“苦出”一個名堂,但靠天吃飯,勞苦一年的收成僅能維持一家生計。而如今,上述情況“漸行漸遠”,來自藜麥的收入越發增加著他對生活的希望。

  “藜麥種植地選擇在背風向陽、通透性強的沙質土壤中。”對藜麥一見鐘情的馬有龍告訴記者,種植藜麥與傳統作物相比,過程類似,只是需要考慮到藜麥種子比較小,頂土能力不強,在翻耕時需細心將雜草和堅硬的土塊清理掉即可。

  大面積成熟的藜麥田在微風吹動下,好似翻滾的“紅色海洋”。當地村民們或持鐮刀,或推收割機在田間耕作,呈現出繁忙之景。馬有龍表示,成熟的藜麥采收時間不能太晚,否則會產生倒伏現象,麥粒灑落田間,影響產量和經濟效益。

  位于平均海拔2600米的高寒山區的東鄉縣,是國列省扶重點貧困縣,其境內缺水,植被稀疏,村民祖祖輩輩“種田生活”依舊無法改變落后面貌。

圖為齊魯村村民正收割藜麥?!“瑧c龍 攝
圖為齊魯村村民正收割藜麥?!“瑧c龍 攝

  以馬有龍為代表的中年村民基本沒有上學經歷,有的甚至都不會講普通話。外出務工溝通存在阻礙,即使選擇成為苦力,加之生活成本,一年也所剩無幾。“守著一畝三分地,下個苦功夫”也就成為了無奈之舉,村民們看著窄陡土路、“清一色”的土坯房,卻又無法改變……

  “引水、修路、建設新農村。”成為布楞溝村乃至東鄉縣的發展契機。2013年,中國石化開始定點幫扶東鄉縣。

  中國石化宣傳工作部副主任閻慧蓉介紹說,截至2018年底,中國石化在東鄉縣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1億元,實施46個扶貧項目,累計實現2021戶,1萬余人脫貧,解決了布楞溝流域行路、吃水、上學、生態等最緊迫的民生難題。

  為幫助布楞溝流域莊稼漢早日實現脫貧致富,2018年,東鄉縣官方、中國石化、甘肅省農科院三方立足改善民生,簽訂了《農業科技扶貧項目合作協議》,在布楞溝流域試驗種植藜麥等特色農作物并獲得成功。

  “布楞溝流域海拔高、氣候冷涼、干旱少雨、土壤瘠薄等條件是種植大宗糧食作物的最大瓶頸。”甘肅省農科院副院長賀春貴介紹說,當地卻是種植藜麥的優勢區域。

  據了解,在推廣種植藜麥等特色作物,上述三方通過優勢有機結合,形成以“政府+央企+科研單位+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目前,東鄉藜麥種植規模已達4500畝。2019年預計總產量達490噸。

  “種植藜麥成本很低。”種植戶馬有素介紹說,藜麥種植戶可免費獲得優質種子、每畝500元補貼、全程免費技術指導并且統一收購成品。嘗到種植藜麥“甜頭”的馬有素計劃,來年將藜麥種植面積擴大到15畝,他要在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大展身手”,開啟“藜麥生活”。(完)

 

另类乱子伦XXXX_五月天在线精品电影_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_思思热在精品视频观看